在江都区浦头镇吉家庄(即吉孔村与巷口村)聚族而居着一群六千多人的吉氏族人,这恐怕是目前已知的吉姓族人中人口最多的聚居地了。

吉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之后伯鯈受封于南燕,赐姓姞。《史记》亦载:“南燕,密须皆姞姓之国”。后来,在后代子孙中又有去掉偏旁“女”姓“吉”的。这样,姞姓与吉姓族群便在较长时期内呈二元并行之势。一直到秦以后,姞姓逐渐为吉姓或其它姓氏所取代,而成为单一的“吉”姓,世代相传。其堂号即为先祖受封地,名“南燕堂”。

浦头吉氏的先祖吉甫公乃伯鯈的裔孙,能文能武,为周朝的中兴立下赫赫战功,当时被誉为“天下倚为盘石”。到汉唐时,吉氏在中原地区形成三大郡望:陕西的冯翊郡,河南的洛阳郡,山西的平阳郡。而陕西冯翊郡的族人,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后,南迁到江浙一带定居。其中,定居苏州的一支分派,据浦头《吉氏族谱》载:“因元季不道,邗左之民,摧残殆尽,至明太祖扫清区夏,定鼎金陵,迁苏民以实维扬,而吉氏熙公遂肇基焉”。此熙公即为冯翊郡的吉氏第87代孙,亦即浦头吉氏的始迁祖。

“公初卜宅于圌阴之下,后因流寇频临,复迁于邗江之东”。这支吉氏是先从苏州迁往镇江丹徒圌山之下,后因仍遭盗匪骚扰,这才又迁到邗东浦头一带定居,名其地曰:“吉家庄”。但每年仍是渡江回原籍祭祖,直到明崇祯四年()七世祖慎德公得到祖籍地宗门的允许,才在浦头建庙立祠。

正是由于吉氏饱受战乱迁徙,颠沛流离之苦,不得不一再择地而居,所以,他们的族训为“重德和仁”。所谓“重德”,即“名节者,立人之道也。”“而或卑污苟残”,“朋淫比昵,所以败德而损身者,不可为也”;所谓“重仁”,即“谦厚者,处世之德也”,“而或暴横残刻,所以取辱而招非者,不可为也”。

在吉氏族训的熏陶与积淀之下,吉家庄吉氏后人血管里一直流淌着仁德之脉。虽然长期以来坚守田园,耕读传家,但其正义爱国的情怀一旦爆发出来,却是势不可挡的。

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十九日),驻泰兴刁家铺的伪军第一集团军所属沈士元部的一个教导营,从泰州回刁铺时,沿途到高汉庄,吉家庄,孔家庄一带抢粮,骚扰。得到这一消息后,江都吴桥区队由副队长杨秀城,指导员朱良带队,与四乡民兵基干队积极配合江都独立一团七连某排,由小东堡分两路抵达小官庄发起攻击。

伪军慌忙东撤。吴桥区某排用二挺机枪封锁伪军退路,打得他们蒙头转向,向南逃窜到吉家庄,孔家庄一带退入龙耳河套。平时受尽伪军欺凌抢掠的吉家庄,孔家庄一带的吉姓群众见此情况,个个奋勇争先,人人拿起钉耙锄头上阵呐喊助威。由于吉姓百姓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喊声震天,吓得伪军胆颤心惊,慌不择路,纷纷跳河泅水逃命,吉姓百姓又赶到河边痛打落水狗。由于时值盛夏,河深水急,不少伪军淹死河中。会游泳侥幸上岸的,也被子弹击倒。最后,只有伪营长带着几个残兵逃脱。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战斗,歼灭伪军余人,俘虏40余人。缴获六O炮一门,掷弹筒8只,机枪9挺,步枪70余支,驳壳枪7支,子弹10余箱。而我方仅牺牲民兵1人,伤5人。

这样一场军民协同,以势压敌的战斗,是江都民兵以少胜多的一次重大胜利。当时苏中第三军分区《江潮报》曾以“吉孔战歌”为题,报道颂扬了这一战绩,年的《江都军事志》上也以“吉孔战斗”为题记载了这一战绩。(殷泽利朱毓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tw/14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