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盛/文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不懂中医理论,但不可能没听说过神医华佗,至今国人还习惯于把医术精湛的白衣天使比作“华佗在世”。其实,华佗在扬州的传说非常丰富,史书记载也提及他在扬州的事迹,至今还能寻觅到他在扬州一星半点的印痕,说来也算传奇。

华佗广陵救太守

华佗生活于公元-年,即东汉冲帝永熹元年至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华佗活动在皖北、苏北和豫东,即后来的魏国地盘。《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

陈寿《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多次提到华佗在广陵行医之事。

一是对广陵退役军人梅平病情的诊断,预言非常精准:“军吏梅平得病,除名还家,家居广陵,未至二百里,止亲人舍。”他留宿在亲戚家中。偶遇华佗,华佗对梅平说:“如果您早遇到我,还有救治的希望。如今疾病已经成真,赶快回去和家人相见,五日后命终。”结果正如华佗所说的那样。至于现在乡间传说的华佗在扬州东乡周家楼行医,有人专门做了整理。但史书记载尚缺,故不从。

《三国志》记载的另一件华佗扬州行医案例是给当时的广陵太守陈登治病,陈登传和华佗传中均有提及。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广陵太守陈登生病了,一直觉得胸口饱闷,面色赤红,心情烦躁,胃口不佳。就请华佗诊治。华佗诊断为肚里有寄生虫,是因为吃了生冷腥物。华佗先请他准备了十几个脸盆,开了两剂汤药,陈登喝完吐出几盆虫子。陈登病好了以后,华佗提醒他,这个病3年后还会复发,届时一定要找个好医生。3年后陈登调至射阳任职,就派人依照地址寻找,可是华佗的药童告诉来人说,华佗上山采药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旧病复发却找不到好医生,陈登不久便去世了,年仅39岁。

广陵弟子数吴普

华佗是针刺、灸法、药物、手术、麻醉、运动疗法、心理疗法、食疗法,方法多样,华佗在一千八百年前就可以进行脾脏摘除手术,足可见其医术之高明。而他所发明的“麻沸散”,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纯中药手术麻醉剂,功效神奇,可以使受术者在手术过程中竟如醉死,一无所知。华佗是师徒相传,有名有姓的徒弟中就有广陵的吴普。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吴普忠厚善良,尊师好学,深得华佗喜爱。带他游走四方,在医学实践中处理复杂病案,增强他的临床业务水平。后来吴普将华佗的医术发扬光大,写成《吴普本草》一书,流行于世数百年后散佚。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之五十四》记载:“吴普,广陵人。从华佗学(医)……”,与《三国志》记载大同小异。

华佗不仅向吴普传授医学典籍,注重从理论上提高:“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户枢不朽也”,作为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华佗不仅能治病,还会养生之道。华佗对吴普说:“治病固然重要,而防病、健身、养生尤为重要。我有一术,名曰‘五禽戏’,就是健身养生术,现传授于你。”华佗边讲解边示范,吴普则边看、边学、边练、边记,直到基本上心领神会。五禽戏模仿了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的动作,形神兼备,柔和灵活,具有良好的保健养生作用。

华佗走后,吴普不间断地坚持练习,并在锻炼实践中对五禽戏进行完善、提高,据说他活到90多岁的时候,还耳聪目明。吴普将五禽戏加以推广,使其流传下来。道家文献《太上老君养生术》中就以“华佗授广陵吴普”为题,记载了“五禽养生术”。如今,五禽戏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健身运动。

扬州尚留华佗寺

你也许想不到,在今天的扬州区域内,居然还有一座以华佗命名的寺庙。

虽然时光逝去了多年,但坐落在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周楼村的华佗寺仍然香火旺盛,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三是华佗忌日,也是华佗庙会会期,十乡八里的群众都来拈香朝圣,祈求华祖庇佑。

据说,这跟华佗的另一名扬州弟子陈胄有关。关于陈胄,目前仅仅在庄晓明的《华佗与周家楼》、曹东辉的《华佗与扬州》文中提到,整理的是传说,出处不详。至于华佗在扬州东乡周家楼行医三年,我还没有查阅到相关的史料记载。但周家楼、华佗寺至今不单地名还在,庙宇屡经兴废依然香火不断,不免让人生出无限感慨。

据《江都寺庙揽胜》(高万山、黄炎庆编著,凤凰出版社年版)介绍,陈胄是广陵读书人,华佗走后,陈胄一直留在周家楼为民众治病,其医术精湛,颇受当地人爱戴。后来华佗惨遭曹操杀害,陈胄闻后悲痛欲绝,为了纪念恩师,就在周家楼择地修建了华佗寺,塑华佗像,以纪念这位万民景仰的医圣。陈胄在寺院一隅开设诊堂,继续为百姓治病,人称“僧医堂”。他的徒子徒孙都从师学医,身怀绝技,为民消灾除病,造福一方,声名远扬。

对于陈胄出家当和尚,成为华佗寺开山始祖,我颇为怀疑。三国时代扬州有佛教传入么?扬州有寺庙是什么时间?缺乏史料佐证的传说,是要细细推敲的。充其量,最初的华佗寺就是一座华佗纪念馆。如果真有弟子陈胄的话,应该是第一任馆长。至于以后怎么演绎成寺庙,还要细加考证。

据扬州文史专家曹永森先生介绍,旧时扬州汶河路的南端有一座太平桥,桥西有一座“华大王庙”,庙内长年供奉两尊塑像,一位是华佗,另一位就是吴普。可见扬州人对华佗师徒怀有敬仰之心,常年祭祀,以示不忘他们的功绩。

华佗医方焦循辑

华佗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在牢房里烧掉了,这本凝聚着华佗一生心血的巨著并没能流传下来,非常可惜。

好在华佗有很多学生,他们精益求精,传承华佗精湛医术,大多很有作为。作为华佗的高足,吴普是当时仅次于华佗的一代名医,著有《吴普本草》。此书集魏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以及宋代的《太平御览》,都大量引述了它的内容,可见《吴普本草》在古代医学史中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地位。

《吴普本草》又名《吴氏本草》《吴普本草经》等,约成书于汉建安十三年()至魏景初三年(),全书6卷,分为玉石类、草木类、虫兽类、果类、菜类、米食类,载药味。其中引用汉魏以前的本草学著作有十多种,如《神农本草经》《黄帝本草》《岐伯本草》《扁鹊本草》等。正是《吴普本草》的广泛引据,才使得许多本草学的珍贵史料得以保存。可惜此书亡佚于宋代。吴普另有编集《华佗药方》,惜亦散佚。

清代以来,一些学者对《吴普本草》进行了辑录复原,其中代表作要数清代扬州人焦循的辑本。焦循自序所辑《吴氏本草》曰:“乾隆壬子夏,阅《太平御览》,录其所引《吴氏本草》若干条,益以他书所引,凡得一百七十种。”焦循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对于医学,焦循有着十分深刻的感触和认识,数十年研医不辍,为弘扬乡邦文化,将其所能搜集、查考到的《吴氏本草》的散佚条目,单独汇为一书,其中载药种。“石药”二十二种,“草药”九十八种,“木药”二十一种,“禽兽药”三种,“鱼虫药”十五种,“米谷药”六种,“果药”三种,“菜药”四种,为清代辑录吴普《吴氏本草》的最早辑本。

后人整理的《吴普本草》不止焦循一种,清代学者孙星衍将《吴普本草》的佚文附于所辑的《神农本草经》的相应条目下,而尚志钧等人辑校的《吴普本草》则更为完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tw/1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