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丨深藏千年,河北这里竟然有一座小
在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河北共有57个古村入选。无论是独特精美的建筑布局、穿越百年的历史沧桑,还是纯朴厚重的民俗乡风,都是祖先留下的真实记忆和宝贵财富。本期全媒体大型纪行报道“记住乡愁——寻访河北传统村落”,我们一同走进石家庄市小龙窝村。古驿龙窝——走进井陉县小龙窝村 在井陉县天长镇西部,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腹地,有一个古朴静谧的村庄——小龙窝村。 小龙窝村素以地势奇绝著称。村党支部书记樊海忠说,该村群山环绕,从山势走向上看,极似九龙簇拥之地,因而山得名“龙山”,村得名“龙窝”。 小村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据传,公元年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后,隋朝二公主和三公主沿秦皇古驿道东逃,曾在此处停留百日,闻鸡鸣犬吠,心中有万千感慨。 “樊”是小龙窝村的大姓。樊海忠说,村里樊氏一族自宋元起兴盛,后因山多地少,为维持生计,樊氏逐渐外迁。留守的樊氏族人在这片土地上依山建屋,开垦梯田,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勤勤恳恳地守护着家园。 站在村口的石阶上举目望去,一片依山构筑的石楼群映入眼帘,不似江南古建筑奢华秀美,却自有一番刚健质朴的气派。因地势所限,小龙窝村的房舍大都建在陡坡山石之上,为不占或少占耕地,可谓用尽了心思。樊海忠说,村里目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院落共有45座,房屋余间。唯一贯穿全村的主街——龙泉街,建于沟坡之上,连通起了槐岭巷、榆坪巷等6个小巷。民居和街巷巧妙布局,疏密有致,置身其中,宛如走入了一座迷宫,若不是当地人指引,难辨方向。 82岁的樊昌义老人自出生起,就居住在槐岭巷的一处四合院里。院子占地多平方米,为二进院,从高处看恰似一个“吕”字。因祖先中过武举,又称“槐岭尚武院”。院落始建于明清,由碹石窑居与砖木结构楼房组合。碹窑为石筑平顶房,墙厚足足一米有余,看起来坚固厚实,不惧风雨。推门入内,顿感凉爽宜人,与门外的酷暑俨然两重天地。 偌大的院子,如今只有樊昌义和老伴两个人住着。“孩子们都在外头,一大家子23口,凑齐了可不容易!”说起外面的世界,老人似乎并不向往。“这老宅子可好,宽敞,凉快,不像城里,还要安个空调。孩子们也说接我们过去,但几十年住在这里,习惯了,离不开喽!” 樊海忠领着我们上坡下坎,一座座隐藏在街巷间的古朴院落渐渐显露真容:登25级台阶方可入门的“礓石察顶大院”,依整块大石而建、一半悬空的“顽石小院”,一门四院、与三巷相连的“田字院”……因为依山就势,小龙窝村的房舍不是传统的正南正北,街巷也并不横平竖直,但正是在蜿蜒起伏、高低错落间,营造出了这山地古村独有的风情。 小龙窝村古迹甚多,除了遍布全村的古屋、古庙、古桥、古树,村西还有一龙窝寺石窟。该寺始建于北宋,原有山门、大殿、僧舍等建筑,到明清已颇具规模。后因故损毁,惟余崖壁上的石窟。 石窟紧临国道,高居崖壁中部,离地数米,目前遗存有十余个石龛。内以浮雕形式刻有佛像,大小共47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站在崖底细观,其中一尊菩萨坐像神态安详,身姿优雅,观之无不舒适自在。石窟周围散见几处摩崖石刻,当为历代名人所题,可惜饱经风雨侵蚀,字迹多不清晰。 遥想当年,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楼台,暮鼓晨钟,伴着这深山里的古驿龙窝,当是一幅祥和怡然的图景吧! 自驾路线:小龙窝地处井陉县城西南20公里,开车从石太高速到娘子关出口下,从国道往山西方向可到。报道/本报记者张晓华 部分图片自网络 禁止转载未经授权凡本报原创作品本报唯一官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tw/12468.html
- 上一篇文章: 立冬诗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