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师禹之鼎精品画作欣赏
白癜风有什么中药制剂 http://pf.39.net/xwdt/160309/4784116.html 人物生平 禹之鼎(年—年),中国清代画家。字尚吉,一字尚基,一作尚稽,号慎斋。,后寄籍江都。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尤精肖像。初师蓝瑛,后取法宋元诸家,转益各师,精于临摹,功底扎实。肖像画名重一时,有白描、设色两种面貌,皆能曲尽其妙。形象逼真,生动传神。 据画史记载,禹之鼎是在康熙中入京任鸿胪寺序班的。鸿胪寺是专司朝贺庆典礼宾的机构,“序班”是掌管百官班次的官员,负责侍班、齐班、纠仪与传赞等仪节,官秩为从九品。禹之鼎任此职,官位甚低,但他似乎专司绘肖像的工作,与一般序班不太一样。当时清朝国力强盛,藩属、外邦不断来人朝贡,他们均由鸿胪寺接待,每次来朝觐见的主要官员,都要由画家绘肖像留底,禹之鼎即任此职。 禹之鼎出使琉球,是他一生中最显赫的事迹,他的肖像画誉满京城,也与此次出使有密切关系。康熙二十年冬,琉球来使请封,二十一年四月,朝廷择定汪楫和林麟娼为正副使,八月册使离京至闽出海,到琉球册封其世子尚贞为琉球国中山王,二十三年春还朝。 禹之鼎于康熙二十三年(年)随同汪楫返京,其时声誉已远播中外。如咸丰《兴化县志·禹之鼎传》载:“康熙中授鸿胪寺序班,随册使至琉球,名播中外。”此后他的创作即步入鼎盛时期,京城名人都纷纷请他画肖像。《江都县续志》记:“都下名公通人描画殆遍。”此时,他结识了更多的王公大臣和文人名士,修养和画艺都有进一步提高,其创作既留下了当时许多著名人士的珍贵图像,也显示了他成熟精湛的艺术风貌。 此时期禹之鼎创作的肖像画数量甚多,且多为当代名人。如康熙二十三年返京不久,即为曹寅画《栋亭图》,曹寅即曹雪芹先人,官两淮监政,为康熙宠臣;二十四年为陈廷敬画《燕居课儿图》,陈廷敬官大学士,工诗文,与王士祯、汪琬并称当世;二十七年为朱昆田画《胡波吹笛图像》卷,朱昆田即朱彝尊之子,工诗文书法;二十八年为朱彝尊画《小长芦钓鱼师图》,朱彝尊为著名学者,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官检讨,入直南书房;同年为高士奇画《江村南归图》卷,高士奇为著名鉴藏家,工书善画,供奉内廷,官至礼部侍郎。这些名人肖像均刻画精细,形神毕肖。 禹氏晚年与一些著名书画家的往来更加密切,经常相互作画题诗,或合作画幅。不少名士也欣然为其画题诗,如扎尚任为《江乡钓叟图》题诗;王士祯、宋荦、宋至为《洗竹图》题诗;查慎行为《八瞽图》题诗等。禹之鼎以鸿胪寺序班的卑职而跻身于文人书画家之列,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地位和声誉。禹之鼎晚年声誉卓著,功成名就,但仍孜孜不倦地拓展画路,试创新格。他重新认真临摹前人名迹,从中探索新画法;在肖像画领域辛勤耕耘同时,还广泛涉足仕女、花卉、山水等,力求开拓新题材。如57岁时为红兰主人画《芭蕉仕女图》,仿徐渭笔法,62岁仿赵大年《江乡清晓图》轴;63岁仿马和之《西郊寻梅图》等。虽然这些题材并未成为禹氏的特长,晚年变法也未显成效,但可看出他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进取精神。 艺术成就 清初以前,已形成独立画科的肖像画,除传统的单线平涂法和白描法外,还出现了江南画法和墨骨法。如清·张庚《国朝画徵录》所述:“写真有两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敷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墨骨中矣,此闽中波臣之学也:一略用淡墨,勾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江南画法出现稍早,主要在传统基础上发展,面部用墨线勾出轮廓后,略用淡墨干笔晕染出明暗起伏处,再以赭色或胭脂复勾五官主要部位,然后全面敷色,根据不同对象的肤色和不同部位的深浅,用粉彩层层积染,以显现出结构上的明暗凹凸变化。这种以色晕为主的画法,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肖像画的质感和立体感,又比较鲜亮明快。曾鲸创立的“墨骨法”,则汲取了西洋画的“明暗立体法”,并以墨晕为主。在勾勒轮廓后,面部的结构起伏和明暗凹凸,均用淡墨渲染出来,而且“每图一像,洪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清·姜绍书《无声诗史》)。最后再罩上一层色彩。这种画法,使结构更显坚实、明晰,也更富立体感,故又称“凹凸法”。曾鲸亦兼善江南画法,然所立“波臣派”,则是以“墨骨法”为特点的。 禹之鼎的肖像画,既受曾鲸影响,又不为其所囿,显示出多种面貌。他有纯用“墨骨法”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纳兰性德像》轴;又有纯用白描法的,如南京博物院所藏的《王原祁像》轴、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念堂溪边独立图》卷,但更多运用的是江南画法,以重彩晕染为主,所谓“两颧微用脂赪晕之,娟娟古雅”(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如《燕居课儿图》卷、《西斋行乐图》卷等。 然而,他的本色肖像画则是融会贯通,穿插并用,墨骨和色晕并重,既有淡墨渲染的坚实结构起伏,又有重色晕罩的明润肌肤色泽,作品形貌逼肖,立体感强,又容光焕发,神采奕奕,达到了形神兼备臻境。存世代表作品有《王士祯放鹇图》卷、《王原祁艺菊图》卷、《乔莱濯足图》轴等。这些图中的主人公肖像,与其他同一主角的肖像画相比较,如《王士祯幽篁坐啸图》卷、《王原祁像》轴、《乔莱观画像》轴(南京博物院藏),体貌都毫无二致,可以看出禹氏写真技艺之高超。这种将白描、墨骨、色晕诸法融为一体的画风,既是对传统的集成,也成为一种新格。 禹之鼎的肖像画,还很少无背景的单身立、坐像,正襟危坐,一味端肃,而往往把人物置于特定的情节、环境之中,展现主人公其时的具体活动和生活环境,力求如实地反映他们的行动举止和思绪心态,因此,作品富有真实性和亲切感,而少人为雕琢或理想化、概念化的痕迹。如《月波吹笛图》卷中的思归心绪、《饷乌图》轴中的哀亲情思、《西郊寻梅图》轴中的咏梅词意,都表现得真切自然,动人心弦。这种用背景烘托人物的传统手法,禹氏运用得娴熟自如,得心应手,远胜他人一筹。 禹之鼎的肖像画,在当时盛行文人山水、花鸟的社会风气下,虽未能蔚成一派,但杰出的艺术成就还是得到了世人的公认,画史谓其“工善写照,一时称绝”(《图绘宝鉴续纂》)诚非虚誉。 禹之鼎,为乔崇修画像,扬州博物馆藏 禹之鼎,芭蕉仕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禹之鼎,人物图,清华美术学院藏 禹之鼎,秋江晚棹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禹之鼎,牟司马像,中国美术馆藏 禹之鼎,西郊寻梅图,故宫博物院藏 禹之鼎,闲敲棋子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禹之鼎,采桑图,山东省博物馆藏 清代禹之鼎《竹林七贤图》。 此幅山水作青绿,人物景致描绘皆细腻,以长卷布局,人物分散但又相互呼应。卷首处人物的行进与卷末烹茶童子的回头张望刚好形成视觉方向上的对应,使整幅作品分而不散,形成一定张力。作者属款“广陵禹之鼎制。”钤印“广陵”、“慎斋禹之鼎印”、“禹之鼎印”、“高云共此心”。画卷前有题:“禹之鼎竹林七贤图神品,水墅道斋珍藏,道光辛丑四月十二日,吴荣光获观于水道斋。”钤印:“吴荣光”、“荷室审定”。另有吴湖帆等鉴藏印数方。 按住数三声,自动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i/12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你好,我叫汝南,请多关照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