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凡丨1986年高考录取场内外
年7月,我的女儿参加高考。那年是先报志愿后考试,她的高考成绩虽然超出本科录取线较多,但因为报考的第一志愿是热门专业,报考人较多,我们一家人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录取结果。 如今高考录取工作,是在各高校内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对考生电子档案进行审阅与录取。而且随着录取工作的进程,考生可上网查询录取结果,各高校都及时寄发录取通知书。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网络,每年由各省设立一个高考录取场,全国各高校派出的录取工作人员,分别集中在各省的录取场录取考生,当然也没有网上查询那回事,而且须等到录取工作全部结束后才发放录取通知书。 那年我有多位同事的子女参加高考,消息灵通的家长告诉我,那一年的广东省高考录取场设在广州军区的珠江宾馆。我的工作单位在广州大桥南桥脚附近,那时江边没有建筑物,从单位生活区大院可看到隔江的珠江宾馆主楼。一天,一位同事跟我说,单位里已有几位家长去过珠江宾馆,他约我也去看看。广州大桥刚刚建成,虽然还没有通公共汽车,但可以骑单车过桥。过了桥,从临江一条田间小路骑过去,十来分钟就到了。如没有广州大桥,要绕道海珠桥,那就麻烦多了。 珠江宾馆虽然属于军区,但已经对外开放,我去那里参加过会议,进入大院时哨兵一概放行。主楼是录取场,是决定广东考生命运的地方,宽阔气派的大门口横放着一张长桌,只留一个狭窄的出入口,由军人把守,凭证进场。主楼前面有一个小院子。我们进来时,看到院子里已集聚了二十多人,三五成群地围着小声议论什么,原来他们也都是考生家长。由于有共同语言,互不相识的家长一见如故。听他们谈话得知,有人已经获得了子女被录取的消息,我听了感到十分惊奇。大家请他赶快说说是怎么从这个封闭的主楼透露到好消息的。 主楼大门的左边有一扇窗户,窗户里面是一个服务台,靠窗户的台面上安放了一部电话机。可能那时宾馆里没有在每个房间都安装电话,就有招生老师不时来这里打电话。那位家长把孩子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和报考的学校写在一张字条上,乘一位招生老师打电话时,试着交给他,请他帮忙了解录取与否。过了一会儿,那位老师回到窗口,把孩子已被录取的好消息告诉那位家长。我的一位同事立马如法炮制,果真也获得了女儿被录取的消息,接着又有两位家长获得成功,他们欢欣若狂。我的性格内向,心中跃跃欲试,却开不了口,无功而返。 回家的路上,同事向我介绍他的经验:一是要放开胆子,不要怕难为情。如遇到不愿帮忙的也没有关系,反正大家互不相识;二是要找年纪大的女老师,这样的老师好说话。第二天去时,发现服务台窗口集聚了更多的考生家长,不断有人通过这个窗口获得考生的录取消息。我写好字条守在窗口,一位50多岁的操北方口音的女老师刚打完电话,我壮着胆子把字条交给她,说:“麻烦老师帮忙给查一下。”女老师看看字条,笑着点点头,走到楼上去了。我心中一喜,满怀希望地在窗口等待。一会儿,女老师转来告诉我,我女儿报考的大学已完成录取工作,招生老师已撤走了。我很失望,但没有忘记感谢那位素不相识的女老师。 看来这事没有什么盼头了,我准备回家。这时主楼大门口不知发生什么事情(30年后的今天,我仍然不知道),挤满了人。我走过去想看一看,前面有几位高个子挡住了我的视线。突然又发生了拥挤,把我挤到人堆里,接着不由自主地被推进了大堂。我被挤进来时,因为有高个子挡住,守门人没有看到,后来看了我一眼也没有管我,他把我当作里面的工作人员了。 这时,门口还挤着许多人,我想出门又出不去,踌躇片刻,不知哪来的胆量,竟上了二楼(是我此生做的唯一的一次胆大妄为的事情)。楼上每个房门上贴着一个写有校名的纸牌。我想,各高校的招生老师应该就是在各自的房间里查看有关考生的档案,决定录取与否。我找到了女儿报考大学的房间,里面空无一人,果然已撤走了。 我漫无目的地走进一个房间,只见床上散落着许多档案袋,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忙着把一部分档案打包。后来他告诉我,他已完成了录取任务,打包的是已录取的学生档案,那些未录取的也要赶紧退回去,以便再次投档。他问我有什么事,明知他不是我要找的老师,我还是把想办的事情老实告诉他。年轻老师一听说我的孩子是广州考生,从床上随手递给我一个本子说:“你自己查吧。”我一看,是一本打印的广州市高考本科入围考生花名册,印有全广州本科入围考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毕业学校和高考成绩,最后一个空白栏目是留给各个录取学校填写的。巧就巧在今天轮到这位老师填写花名册,而我刚好进入这个房间。我急忙翻阅,找到女儿的名字,在空白栏目里,我看到用签字笔填写了女儿报考的第一志愿高校。想不到竟然在这里意外地获得了好消息,心中大喜。我向老师道谢后,聊了几句,欢跳着下楼。走到近大门口时,我恢复了平静,慢步走出。然后,骑上单车,飞快地回家报喜。 四年后,我儿子参加高考,也是先报志愿后考试,最后被一家重点高校以广东地区最高分录取。因为超出录取线很多,我胸有成竹,所以连那年的广东高考录取场设在哪里都不知道。 作者简介 王德凡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曾任电子工业部第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生产处处长兼党支部书记,曾任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委员兼移动通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获部级科技进步奖等三项。个人或合作发表论文、综述30余篇。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业余写作发表科普作品等余篇,合作出版科普图书《大哥大·BP机使用指南》。退休后从年开始写作散文,在《羊城晚报》、《扬子晚报》、《北京青年报》、《大公报》等多种报刊发表散文多篇,多次获奖,出版散文集《路上的风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i/10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金水桶秋季班火热报名中附新生报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