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碗咸菜制作方法

食材:梅干菜克,豆饼10克,老姜10克,辣椒10克。

调味:油3大匙、冰糖1大匙、胡椒粉1小匙、香菇精1/2大匙、油膏1大匙。

制法:

1.先将梅干菜泡开洗净沙子,挤干水分,切1厘米段备用。

2.油下锅先爆香拍扁的老姜与辣椒,接着加入豆饼末炒香,然后加入切好的梅干菜,用中火炒。

3.梅干菜炒出香味后,加入冰糖、油膏、香菇精、胡椒粉,以小火拌炒,此时边炒边于锅边洒水,让梅干菜与调味料慢慢融合在一起,大概等水分收干即可。

年4月30日上午,在宜兴大觉寺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宜兴国际素食文化暨绿色生活名品博览会开幕式现场,我拿起手中已事先“打开”的平板电脑,拍摄了星云大师比着“莲花指”手势来到主席台时的情形。

星云大师

俗名李国深,江苏省江都人,12岁于南京栖霞寺礼志开上人出家,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如今已89岁高龄。他是当今世界佛教领袖,是僧众敬仰的高僧大德和佛学泰斗。

他像不遗余力地弘扬佛法那样推广素食。研究星云大师的素食人生,不能不提到当年他吃的那半碗咸菜……

星云大师17岁的时候,得了疟疾。当时正值秋天,人称“秋老虎”的季节,死人的事经常发生,忍饥挨饿又缺医少药,死个小和尚不算什么。可是,就在他病得很严重的时候,也是“没的可吃,也不想吃”的时候,师父志开上人派人把自己的半碗咸菜送给他吃。

看到物质匮乏时期这弥足珍贵的半碗咸菜,他顿时打起精神,来了食欲。吃下半碗咸菜,心中感念师父:“你怎么知道弟子有病了呢?弄这么好吃的东西给我,无以回报啊,我将来一定做一个好和尚,弘法一生,来报答你的恩惠。”

如今,在台湾佛光山的宗史馆里,陈列着半碗咸菜。这里的管理人员总是这样向参观者介绍:佛光山的饮食文化和发展,要从这半碗咸菜说起……

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出版、年第3次印刷的《和星云大师一起吃饭》这本书里,特意写及星云大师感恩好滋味的《半碗咸菜》:佛光山宗史馆展示橱窗内“放着半碗不起眼的咸菜,尽管简单,不特别引人注目,却是星云大师弘法利生、光大佛教的起源。”

咸菜

咸菜,是一种包容性很大的食物。在咸菜的大千世界里,有诸多的“不同”:原料不同、制法不同、口味不同、产地不同……

据说,僧厨制作的咸菜很不错,因为僧人不茹荤,又不一定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于是“熟能生巧”,做出了营养又好吃的咸菜。

星云大师年接受《环球人物》杂志采访,在“谈生活”时说:“自己最喜欢琢磨的还是做饭。”这“饭”里,也包括庞大的咸菜家族。

咸菜的“咸”

至于咸菜的“咸”,星云大师也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写在他的著作《如何安住身心》里:“中国人有句老话‘淡而无味’。其实真能懂得淡中之味,才能知道真味。

再说,饮食清淡,才是健康之道。因为吃得太咸,容易口渴,需要喝大量的水来缓解,不但造成肾脏负担,尤其吃了过量的食盐,更是引发高血压、血管硬化等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多淡少盐’合乎养生道理。”

咸菜的“菜”

关于咸菜的“菜”,就不只是咸味那么单一了,凡菜肴原料,大都可以用于制作咸菜。

星云大师当年吃的那半碗咸菜,是以梅干菜为主料制作的。这种梅干菜,是把芥菜晒软、腌渍、压石、发酵(约一周)、曝晒、扎成球状,再经过储存等一系列环节加工而成的。

梅干菜油光乌黑,香味醇厚,耐储藏。在中医看来,星云大师当年患疟疾时吃下的半碗咸菜,不仅起到了充饥裹腹的作用,还收到了梅干菜的食疗效果:洁脏腑、消积食、治咳嗽、解暑热、生津开胃。

星云大师4岁开始随外祖母茹素。七八岁时曾和姐姐比赛吃素。而他71年前吃的那半碗咸菜,也正应了饮食谚语里那句“饭中鱼肉不如一口咸菜”。

行文至此,星云大师慈眉善目的样子浮现在眼前,耳边又响起了他在第四届“宜兴素博会”开幕式上朗诵新诗的声音:“别离祖庭思乡情,茶禅四月回宜兴;云湖竹海增胜景,紫砂壶内有古今。”

他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第二故乡”宜兴的深厚感情。他“茶禅四月回宜兴”,连续四届“宜兴素博会”都亲自出席,或演讲,或题字,或赋诗,对素食产业和素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难能可贵的推动作用。

链接

星云大师曾说:“我一生别无长处,有幸对文字有种莫名的兴趣与亲切。”在中华佛医文化丛书“编委主任简介”里写及星云大师“著作等身”,有的翻译成英、日、德、法等十多种语言,流行世界各地。

他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弟子们著书立说。由他作序的《和星云大师一起吃饭》这本书中,飘香的素食里常含有药香。比如,“素火腿的主要食材就只有干豆皮,完全靠中药材的香味。”果然,在这篇《善缘火腿》文后附录的菜谱上,写着一个个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食材名称:老姜、丁香、豆蔻、肉蔻、罗汉果……

点击链接

入食入药山里红

苏东坡和他身后的东坡泡菜

“缺乏安全感”——一种悄然流行的心病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本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

中医药知识健康养生资讯

广告

零售价:RMB10元

邮发代号:82-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单守庆

本文编辑:桔梗

投稿邮箱:jtzyy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fz/12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