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

大雪纷飞的冬天,呼朋唤友,围坐着吃火锅,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情。火锅不仅是当今社会人们最喜欢的美味之一,也是古人热爱的菜式之一。那么,古代的火锅是怎么样的呢?火锅的历史能追溯到哪儿呢?下面咱们揭秘中国历代的火锅!

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已有“火锅”

◆◆◆◆◆

新石器时代四足双层方陶鼎陶“火锅”

  火锅,古称“古董羹”,如果追溯火锅的源头,大概可以追朔到距今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年在位于南京高淳县固城镇的朝墩头遗址,出土了一件“四足双层方陶鼎”。这件夹砂陶四足双层方鼎,较为少见,文化特征与河南龙山文化相似,距今约多年。由于是年前的生活用品,现在已有些残缺,但仍能出它“上下两层”的结构。据分析,先民们可能是在下一层点着火,上一层的锅中烹煮食物。

商周时期多吃“小火锅”

◆◆◆◆◆

商代“火锅”有盘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若说新石器时代的“陶制火锅”还颇为简陋的话,那么商代的“火锅”则达到了让人惊叹的精致程度。在商周青铜器中有一种鼎是炊器与盛器的结合体,这种鼎,其实就是商代的“火锅”。在北京故宫中有这么一件——西周有盘鼎,有盘鼎又名灶鼎。鼎下有托盘用于盛放炭火,类似于今天的暖锅、火锅。在以往的考古发掘品和传世藏品中,带盘鼎较少见。此种形制的鼎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有盘鼎通高20.2cm,宽16.4cm,重2.26kg,从这件青铜器的容量来看来,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在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锅”。

商代兽面纹青铜温鼎

  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一只商代兽面纹青铜温鼎,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两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纹饰线条宽平,图案简明,一侧宽面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美味飘香。专家称,这是或许是中国的火锅鼻祖。

西周“火锅”井姬独柱带盘鼎

  不仅商代流行“小火锅”,周代也延续了这一风气。年至年,考古人员在陕西宝鸡市茹家庄发掘了两座西周墓葬,这两座墓出土随葬器物非常丰富,出土铜器、陶器及各种玉石饰物共多件。在60多件青铜容器中,便有两只火锅。

战国墓内发现“狗肉火锅”

◆◆◆◆◆

从战国“火锅”铜鼎中夹出一块动物骨头

  年11月,在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多年的战国时期秦墓。在墓的壁龛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锺和一件漆器残件。此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有盖,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鼎内竟然还有半下子骨头汤。骨头经鉴定,被认定是狗骨,证明这是一锅狗肉汤,被趣称为“狗肉火锅”。

  吃火锅,在战国时期应该已经比较普遍,此时更形象的叫法——是“温炉”。年4月,在咸阳境内便发现了一件属于战国后期的“脩武府”青铜温炉,此炉分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经鉴定,此炉为魏国器具,可见战国时不只秦国人吃火锅,魏国人也吃火锅。

汉代流行“鸳鸯火锅”样式繁多

◆◆◆◆◆

西汉“火锅”青铜染炉江都王大云山汉墓

汉代“鸳鸯火锅”分格鼎江苏盱眙江都王刘非墓出土

东汉三格“火锅”

  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已是很普遍了。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分格鼎,汉代的火锅。又被称为古代版的鸳鸯火锅。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直接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就是一位火锅“吃货”。而且,不只证明他喜欢吃火锅,还证明他吃的是“鸳鸯火锅”。分格鼎,就是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其饮食原理如同现代的鸳鸯火锅,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

唐代“火锅”是设宴必备

◆◆◆◆◆

唐三彩火锅重庆火锅博物馆藏

  火锅发展到后来,已成为一种饮食时尚。在唐代,富人设家宴时一般都会备火锅。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一诗中有这么一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里的“小火炉”就是一种小火锅,但是用来温酒的,做菜的应该更大一些。

宋代“火锅”渐趋平民化

◆◆◆◆◆

宋瓜瓣兽耳铸铜火锅

  宋代吃火锅则很平民化。在当年的黄河流域一带,民间有“暖冬”风俗,每到农历十月初一,时人便认为入冬了。这一天家家都举办“暖炉会”,过节般地围着火炉吃肉喝酒,此即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谓,“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暖炉会上,有的是吃烧烤,有的是吃火锅。

明太祖朱元璋首创“风羊火锅”

◆◆◆◆◆

大明洪武年造火锅

  明代火锅盛行,且吃火锅已有现代讲究的保健养生的概念。明代宋诩所撰的《竹屿山房杂部养生部》(卷三)“生爨牛”条,提供了两种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是将牛肉“视横理薄切片,用酒、酱、花椒沃片时,投宽猛火汤中速起”。明代洪武元年火锅比较简单。建国初期,朱元璋比较节俭,金银器很少,金银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百姓是不许可使用金银制品的,即使皇家用金银器也很少。这件明早期银火锅:火锅盖上有大明洪武元年造铭文,火锅身上左有“子孙满堂”铭文,右有“有喜鹊落眉梢”的刻纹。火锅制作精细,器型少有。传说:“风羊火锅”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创。

清代“火锅”风靡全国乾隆餐餐不落

◆◆◆◆◆

清乾隆御用银带盖火锅故宫博物院藏

清银寿字火锅慈禧太后经常使用的火锅故宫博物院藏

清晚期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故宫博物院藏

清咸丰粉彩火锅

  在所有朝代中,喜欢且最会吃火锅的当属清朝人。在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在清宫中被称为热锅,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曾被作为国宴。

  火锅在清宫中又称热锅,其质地有陶瓷、纯银、银镀金、铜、锡、铁数种。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5部分组成,可以同时上桌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食品。另一种为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能把水烧开,生鱼、生肉、蔬菜等放入沸水中可以煮熟。

  清朝每个皇帝都喜欢吃火锅,尤其是清乾隆皇帝,几乎每顿必上火锅。以乾隆四十四年(公元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来说,据记载,共上各类火锅23种、66次,有鸡鸭火锅、舒意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种菜蔬等不同火锅食材。

(转自中国文物网)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i/1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