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端者,初也;“午”通“五”。端午,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历来有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还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避五毒、饮雄黄、沐兰汤、拴五色丝线等习俗。

  端午节不能“快乐”,只能“安康”吗?

  日前,一则流言在互联网传开:“提醒大家,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表示,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可以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临近端午节,该提醒得到不少网友转发。”

  这种说法在这两天传播甚广,但其实存在着许多错误。事实上,端午节的起源与任何人的投江都没有关系,端午节是可以庆祝、可以快乐的节日,而真正起源于祭祀的节日同样也可以庆祝快乐。   

  端午节是祭祀的节日吗?

  流言中引用的所谓纪念屈原、伍子胥或曹娥的说法都是古已有之的。然而,这些说法都早已为学术界所抛弃。

  纪念屈原说

  关于屈原的生平经历,目前可见最早的文献莫过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和《楚辞》了。今天的学者对屈原生平的了解,几乎全部来源于这两份材料。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份文献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传世的《史记》中这一篇存在着多处显而易见的错误,而《楚辞》更是难以判断其标注的各篇创作时间和具体作者是否可信。

  正是因为这些文献并不是很可靠,从清末开始,甚至有部分学者干脆怀疑屈原此人是否存在。今天虽然绝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屈原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对于这两份文献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的争论却从未停息。

  《史记》和《楚辞》中对于屈原死因的记录是他被楚顷襄王流放到“江滨”,“三年不得复见”,“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然而,无论是传世的《史记》,还是传世的《楚辞》各篇,都没有明确说明他投江的事件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

  现存最早记录屈原死于五月五日的文献,是南朝梁的吴均所作《续齐谐记》。读过《庄子》上第一篇《逍遥游》的读者应该都记得上面有一句“《齐谐》者,志怪者也”的记载,而这本《续齐谐记》同样是一本志怪小说集,是讲述各种奇闻异事的文学作品。这本书今天早已亡佚,幸亏有一些图书转引过它所记载的故事,使得该书中的部分内容得以保存至今,其中有一篇就讲了一个关于屈原的故事。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地的人就用竹筒装上米去祭奠他。建武年间,长沙有个人叫区回的,大白天看见个“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的,跟他讲,区回经常祭祀他,他对此很开心,但是他们祭祀的米很多都被蛟龙抢走了。以后祭祀时可以改用楝树叶把米包好,再拿五彩丝把它捆上,蛟龙怕这些东西,这样屈原就能避免手慢无,一不小心错过好几亿的悲剧了。于是区回就照他说的做了。后人的这些风俗,也都来自这里。

  这个版本与后代传播最广的所谓怕蛟龙吃屈原尸体,所以用粽子投喂它们的说法完全相反。在吴均的故事里,蛟龙不吃粽子,粽子是给屈原吃的。

  端午节最晚于汉代就已出现,而认为这个习俗与屈原有关的材料最早的也不过是南朝梁的,中间有足足三百多年的空当。而南朝梁距

  离屈原的时代,更是足足有八百年的间隔。屈原去世的时间,比屈原晚二百年的司马迁已经不得其详,但比屈原晚八百年的志怪小说反而知道得一清二楚。端午节的意义,之前三百多年间所有存世文献全都理解错了,时代很晚的小说反而理解对了,这种概率本来就微乎其微。基于这些考虑,学术界早已完全抛弃了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

  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名臣,本是楚人,因楚平王信谗枉杀其父兄,投奔吴国,带领吴兵讨伐楚国,几乎将楚国吞并。后因在对待勾践的问题上对吴王夫差心怀不满,被吴王赐死。

  而在《国语·吴语》中,伍子胥死前还有一段戏剧化的情节:“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这里伍子胥提出的要求是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珠抠出来,挂到吴(今苏州)的东门上,以便亲眼看到吴国的毁灭。这个重口味的要求惹得吴王勃然大怒。“鸱[chī]夷”指皮袋子,多用来装酒。这里是说把他的尸体装在袋子里顺流漂走。这段故事未必真实。而伍子胥投江的传说就来源于这里。

  现存最早的认为伍子胥与端午有关的文献,就是《荆楚岁时记》的注了。该书在讲了屈原的故事后,又说:“《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这里的“伍君”就是伍子胥,为“迎伍君”而“逆涛而上”却不幸“为水所淹”的则是曹娥的父亲曹盱。然而,这条文献本身的问题很大。因为《曹娥碑》是一份著名的书法杰作,其摹本至今尚存,其中并没有“五日”这两个字。这种一笔一画都会讲究保持原状的书法摹本,其文献学意义上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此外,碑文上说曹盱“逆涛而上”,这应该是在弄潮,而弄潮一般都选择在有壮观大潮的农历每月月初、月中或月底,很少有人选择初五这样没有大潮的时间来进行弄潮表演的。此外,早期文献中介绍的纪念伍子胥的风俗主要是弄潮,与吃粽子、焚艾草、喝雄黄酒等端午风俗根本不搭界。端午是纪念伍子胥的说法,相比纪念屈原说还要缺乏解释力。

  纪念曹娥说

  刚才我们谈到了书法名作《曹娥碑》。这段碑文最早记录了汉代“孝女”曹娥的故事。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

  前面分析过,弄潮的时间一般都是月初或月底。既然曹盱是五月出的事,即使我们按照五月初一来计算,“旬有七日”是指十七天,那么曹娥投江的时间最早也是五月十七日,尸体浮出水面的时间则更是不早于五月二十二日,很明显没办法与端午节所在的五月五日产生关系。

  以上三种起源说均存在明显的漏洞,古代学者就已经普遍认识到其不可信了,而现代学术界对于它们的认识则更为统一。关于端午节的起源,除了这些显而易见有错误的观点以外,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非主流观点,比如闻一多提出的端午起源于吴越图腾文化的观点。然而,到了今天,即使是这些观点,也都已经被废弃掉了。

  到了今天,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已经逐渐不再相信什么恶日、辟邪的古老迷信了,人们想看到激烈的竞技体育赛事并不困难,龙舟比赛的新鲜感也有所下降。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端午节的节俗就只剩下吃粽子这一项了,纪念某一古人的说法也恰好因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市场。   

  端午节原本是一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

  现存最早的关于端午节的记录产生于东汉时期,这些时代较早的文献无一不指出,端午节是一个以辟邪为主要内容的节日。   

  汉代以后,辟邪始终是端午节的主要内容。端午节在历史上存在的主要节俗,如吃粽子、佩五彩绳、用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植物包裹食物、悬挂桃符、悬挂或焚烧艾蒿、张贴或穿戴带有老虎形状的饰物、饮雄黄酒、饮菖蒲酒、浴兰等,在古人眼中,均与辟邪直接相关。

  至于龙舟,中国自古以来也有以船送瘟神的习俗,类似的文献和民俗学证据也都很多。除了龙舟送瘟,民间还有旱龙舟送瘟和纸船送瘟的风俗。毛泽东诗《送瘟诗·其二》末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正是这一风俗的体现。选择端午节进行辟邪,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个不吉利的时间。这方面的证据也非常充分。如《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记载孟尝君田文就是生在五月五日的,他刚出生时,他的父亲田婴曾要求田文的母亲不要养活这个孩子,理由是“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就是说五月五日生的孩子长到与门楣一样高的时候就会克死亲代。

  至于五月五日为何不祥的问题,古人也是众说纷纭。因为端午节与夏至在时间上比较接近,在文献中也经常并提,一般都猜测端午节的不祥也与夏至有关。文献中记录的最早的五月初五不祥的传闻是战国末期的,而这恰恰也是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发展、成型的时期。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五月初五不祥的观念,很可能与这些学说的理论难脱干系。

  《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称五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这种描述看起来就不太吉利。《淮南子》卷三《天文训》称:“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冬生草木必死。”《后汉书·礼仪志中》也称:“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都是认为夏至以后,白昼变短,这是“阴气”的开始。而阴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与病、邪相关。但也有一些早期文献对于五月的不祥给出了恰好相反的依据。如《论衡·四讳篇第六十八》记载民间传说:“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这里又认为五月太过于“阳”,所以不祥。既然是主观、迷信的说法,也难求一个孰是孰非的准确论断。但文献上持前一种说法的早期学者似乎更多,它更有可能是五月初五不祥的说法最初产生的原因。   

  端午节不该“庆祝”吗?

  端午虽然原本是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庆贺它。毕竟辟邪的另一面就是祈福,加以庆贺也属理所应当。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的直接体现。

  

  事实上,中外有许多传统节日都源于类似于辟邪、祈福一类的迷信风俗,但都并不妨碍人们庆贺这些节日。例如重阳节就来自古人认为阳九为灾数,期盼可以辟邪求福的心理,但这个节日在中国人眼中也同样是“佳节又重阳”。而春节、中秋节才是真正地来自于祭祀(祖先或神灵)的节日,然而它们却也是今天的中国人庆祝得最开心的传统节日。甚至于后世以祭扫为主题之一的寒食、清明节,它们的另一大主题反而是欢乐的郊游。

  今天我们翻看唐宋的诗词,能看到大量的讲述清明节、寒食节游玩之乐的诗词,甚至还能找到很多类似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样的艳遇故事。所谓端午只能安康不许快乐的说法,这不过是某些对中国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的中国文化“专家”炒作出的噱头罢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i/1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