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成果由地理空间工作室推出,研究员:鹿业红董丽娥

(一)单项选择题

公元年~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图1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印度河上游谷地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D.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1月~5月B.5月~9月

C.9月~12月D.11月~次年3月

解读:本题以“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为情景,考查区域特征和区域认知有关问题。

第1题,从“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中可获取如下信息:冬夏差异小,草木常年茂密,农田耕作随时进行,没有时间限制,判断此地应为热带雨林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从事种植业活动。所以,应为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第2题,乘船返回,其航行的动力来自盛行风,要考虑风向,从耶婆提国到中国,需向偏北航行,所以盛行偏南风时最合适。东南亚地区夏半年吹偏南风,即5月~9月符合题意。

答案:1.C2.B

图2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4.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琼B.新C.苏D.赣

解读:本题以太阳视运动图背景,考查时间判断和空间定位问题。

第2题,解答本题可从太阳方位入手,据图中线①可知:此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应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时候,所以选冬至。

第4题,解答本题可用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读图可知:此地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在南且正午太阳高度小于90°,此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且最大值约为70°,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计算,此地约43°26′N,为新疆。

答案:3.D4.B

图3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5~6题。

5.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6.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

解读:本题以地质简图为背景,材料给了沉积地层的年代,图中有高程、等高线、等高距、地层时代等,需要归纳整合各信息,并建立信息间的联系;主要考查地形、地质构造和地层年代的判断。

第5题,先判断地形,从甲地到乙地,海拔先升高再下降,判断为山岭;再判断地质构造,从甲地到乙地,地层从C到P到C,即从老到新到老,判断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所以,A正确。

第6题,据图中等高线和地层信息可判断,丙位于背斜谷的谷坡上,丙处为D地层,向下钻探可发现比D更老的S2地层和S1地层,即志留系上段和志留系下段。

答案:5.A6.A

图4为“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A.台风预警

B.森林火灾预警

C.寒潮预警

D.滑坡、泥石流预警

8.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解读:本题以气压形势图为背景,考查天气系统的判断,天气特征描述,探讨天气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第7题,甲地位于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大,本区多发地震岩石较为破碎;该日甲地受气旋控制,5月份很有可能形成强对流天气,多暴雨;强降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当地政府可能发布滑坡、泥石流预警。

第8题,此时北京位于冷锋的锋前,未来两天冷锋南下过境北京,所以,北京先经历大风降温阴雨天气,之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此时,北京为偏南风,两天后转为偏北风,风速变化不大。

答案:7.D8.C

图5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9~10题。

9.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D.转化为固态水

10.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D.荒漠带

解读:本题以我国西部某山地为背景,考查山地北坡垂直带谱和山间一小流域水量平衡相关问题。

第9题,小流域多年水量平衡公式:收入量(多年平均降水量)=支出量(蒸发量+径流量+其他水量)。由材料可知: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所以其他水量约占70%,地表蒸发和地下径流占比很小;据图可知:该山地海拔~m间为山地针叶林,可能主要被植物截留和蒸腾;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大于米,在米-米应该没有固态水。

第10题,此山坡山麓降水最少,为半荒漠,到山腰处降水最多,为针叶林;甲地降水比半荒漠多,比针叶林少,可发育草原。

答案:9.B10.B

图6为“我国某区域年~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年~年期间,该区域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1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A.经济增长放缓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D.工业生产萎缩

解读:本题以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表达信息,考查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并探讨相关问题。

第11题,读图可知: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长后减少,人均GDP在持续增长,两者变化不同步;控制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人均GDP的增长并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

第12题,读图可知: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发生的转折是排放量突然减少,人均GDP是增长的,我国工业在持续发展,所以,这一变化是环保政策变化带来的。

答案:11.C12.C

图7为“某国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3~14题。

1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A.经济增长放缓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D.工业生产萎缩

解读:本题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呈现信息,考查影响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的因素。

第13题,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表现是:20~59岁年龄段中,男性人口比重远大于女性人口,其他年龄段的男女人口性别比相差不大,极可能是青壮年男性劳动人口大量迁入导致的,和当地的产业部门需要大量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有关。

第14题,承上,西亚以石油开采和加工部门为主,需要大量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北美、西欧经济发达,老年人口比重会比较高,其产业构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南美经济发展水平低,对青壮年吸引力小。

答案:13.C14.B

解读:本题以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表达信息,考查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并探讨相关问题。

第11题,读图可知: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长后减少,人均GDP在持续增长,两者变化不同步;控制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人均GDP的增长并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

第12题,读图可知: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发生的转折是排放量突然减少,人均GDP是增长的,我国工业在持续发展,所以,这一变化是环保政策变化带来的。

答案:11.C12.C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8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9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9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6.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解读:本题以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地坑院”为背景,结合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和相关等高线地形示意图,主要考查地坑院选址及开发保护问题。

第15题,据图8可知:地坑院分布区地势高且平坦开阔;图9中丁地等高线数值大且等高线稀疏,即地势高且平坦开阔。甲地东北侧为沟谷,位于沟谷的顶部,水土流水容易导致地坑院落坍塌;乙、丙两地地势起伏大,不平坦不开阔,不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

第16题,对于传统民居主张适度开发和保护,所以,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可促进对地坑院的保护,并且能获得旅游收入,用于地坑院保护;对各地还在居住使用的地坑院不需要完整保护;已经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造成浪费,修复价值不大;地坑院占地广,侵占大量耕地,不应该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答案:15.D16.A

年4月19日,在突尼斯召开的“一带一路”遥感考古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突尼斯中南部发现的10处古罗马时期遗存,这一发现揭示了当时的军事防御系统与农业灌溉系统布局。图10为“突尼斯境内古罗马遗址遥感考古影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这一考古成果表明遥感技术可以

A.完全取代传统的田野考古工作B.确定地表、地下人类活动遗迹的时代

C.探知各种人类活动遗迹曾经的功能与作用D.帮助分析较大地域范围内人类活动遗迹间的联系

18.突尼斯中南部有利于遥感考古发挥其独特优势,因为这一区域

A.人类活动较多B.位于沿海地区C.森林覆盖率高D.地处荒漠边缘

解读:本题以遥感考古为背景,考查遥感原理和遥感技术特点。

第17题,由材料可知:利用遥感技术在突尼斯中南部发现了10处古罗马时期遗存,揭示了当时的军事防御系统与农业灌溉系统布局,即借助遥感技术可分析大范围内各种人类活动遗迹的分布和各处遗迹之间的联系。遥感可获得地物的影像,探知地物的轮廓形态,需要具体发掘实物才能分析推测其具体的时代,所以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田野考古工作;另外,要判断其曾经的功能与作用,需要结合历史文献以及其他科技手段等。

第18题,遥感又叫“千里眼”,遥感考古的独特优势是可以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对其测量记录和分析,适合用于人迹罕至的地方;突尼斯中南部接近撒哈拉沙漠,地处沙漠边缘,人类活动较少,适合使用遥感考古。

答案:17.D18.D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种数大增,有些物种在新环境中急剧繁殖扩散,严重危害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图11为“我国各省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分布图冶。读图回答19~20题。

19.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在我国的总体分布格局是

A.高寒及荒漠地区少B.东部由低纬向高纬减少

C.面积大的省区较多D.边境省区比较多

20.云南省和广东省成为我国入侵植物种数最多省份的原因是

A.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B.地形复杂,环境多样

C.地处亚热带热带,水热条件优越D.交通方便,人口稠密

答案:19.AB20.BC

解读:本题以我国外来物种入侵为背景,考查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原因.着重考查考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题,试题难度较易。外来入侵植物种数的分布图显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较少,A正确;从东部来看,由低纬向高纬方向外来入侵植物种数逐渐减少,B正确。部分面积较大的及部分边境省区如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等省较少,故CD错误;

20题,本题难度中等,主要从云南和广东两省的特点分析入侵植物种数最多的原因,通过自然原因或有意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区域。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由于入侵植物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的特点。而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全省海拔相差很大,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由北向南横亘境内,气势磅礴,形成了极其雄伟的山川骈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一般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分东西两大地形区,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云南境内的气候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气候也很复杂。云南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也决定了云南森林生态类型的高度汇聚。由于广东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适宜大多数外来物种生存和繁衍。故正确答案为:BC。这两省的经济与交通差异很大,不能构成入侵植物种数对多的原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蔗糖产业的重心从台湾不断西移,年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广西地跨北回归线,其东部、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地,中南部是平原。图12为“年广西蔗糖产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21~22题。

21.我国蔗糖产业重心西移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地区产业升级B.东部地区环境退化

C.广西生产成本较低D.广西消费市场广阔

22.广西中南部成为甘蔗种植集中区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技术B.资金C.地形D.气候

答案:21.AC22.CD

解读:本题以产业转移为背景,考查影响产业专业的因素及甘蔗种植的区位因素。

21题,试题难度中等。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1.劳动力因素2.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4.国家政策的调整5.原生产地用地紧张6.地价昂贵7.环境污染8.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材料信息中提到我国蔗糖产业的重心不断西移,应该从产业的移入地和移出地方面分析,东部地区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出,而广西因经济发展条件与水平较落后与东部,所以生产成本较低,且甘蔗原材料较为丰富,因此成为蔗糖产业的重心。故AD正确。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环境的保护要求更高。广西人口比东部地区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所以消费市场较小。

22题,试题难度较易。甘蔗是喜温喜光作物,甘蔗适合栽种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本题从材料中获得信息,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充足,且中南部为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故CD正确。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表1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23~24题。

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B.提高造林存活率

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D.提高林地生产力

24.“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加B.森林覆盖率降低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答案:23.AC24.AD

解读:本题以“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规划为背景,考查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及造林结构产生的影响。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3题,试题难度中等,现代林业建设的三大目标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区域都将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表格数据信息中提及江苏省人工造林面积比重逐年下降,而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种植面积比例逐年上升。故答案为AC.

24题,试题难度中等,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反应了该省种植林木的类型多样化,恢复了生态环境,增强了生物多样性,由于用材林的种植面积比重下降了,防护林和绿化林种植面积比重上升等,使得砍伐破坏植被减少,植被的覆盖率提高,而木材的供需缺口会增大。经济林木的种植面积比重上升,果品的供应能力是提升的。故答案为AD.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图13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冶。读图回答25~26题。

25.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A.加速洪水下泄B.增加河床淤积

C.减少上游来水量D.缩短航运里程

26.曾经位于长江南岸的是

A.麋鹿保护区所在地B.六合垸所在地

C.张智垸所在地D.永合垸所在地

答案:25.AD26.BD

解读:本题考查河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5题,试题难度中等,裁去河道过分弯曲部分的工程措施就是河道裁弯取直,在防洪方面可降低洪水位或增大泄洪能力,在航运方面可以缩短航程。由于河道变平直了,洪水期水流速度加快,冲刷能力加强,泥沙难易沉积,对上游的来水影响很小,故正确答案:AD.

26题,试题难度中等偏上,从图中判断,由于原河道裁弯取直后,本位于原来弯曲河道南侧的六合垸、永合垸、老河故道现位于长江主干流的北侧,但任然属于裁弯之后的南岸。故正确答案:BD.

dililaolu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i/10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