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平凡的生活也是一种美丽,只要我们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随处皆风景。

——胡杏

言行既无择存殁自扬名

——读《我们仨》有感

本期为你荐书人:胡杏

(江都区法院)

《我们仨》这本书相信不少人都读过,她的作者是杨绛。杨绛的散文洗练畅达、蕴藉有致、涉笔成趣。她的女儿钱媛一语道破真谛:“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杨绛写的《干校六记》便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高峰和典范。

《我们仨》是杨绛以92岁的高龄所著的又一散文力作。书中杨绛追忆生死两茫茫的亲人,将深深的哀痛隐身于淡然的辞句中,“悲而不伤”,含蓄节制却令人动容,写尽了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

初读《我们仨》时,只觉记述一家人的生活经历,文字简练而生动,语言风趣幽默。有了家庭,为人母后,重拾杨绛的《我们仨》,读来别有一番滋味,朴实无华、湿润如玉的字里行间透着一家人的智慧、温情与豁达。

年,杨绛的丈夫钱钟书先生与世长辞,文化界的一颗耀眼明珠就此陨落。而此前,钱钟书与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年先他们而去。“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两个至亲之人相继离世,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可以看作是文章的序言。杨绛的梦境中,黄昏薄暮,只身一人,身处荒郊野地,大声呼喊钱钟书的名字而不得。梦醒后,埋怨钱钟书一声不响撇下她自顾自走了。一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惨淡之间让人觉得凄惶不已。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以一个梦境为主线,讲述了在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经历。文中处处都能看见一家人至深的情感。钱钟书即使疲劳得闭上眼睛,也“从被子侧边伸了半只手,动着指头,让我们握握。阿圆坐在床尾抱着他的脚,他还故意把脚动动。”只因重新团聚,三人“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女儿得了重病,杨绛“觉得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最后几年时间里,杨绛的丈夫和女儿相继得病,缠绵病榻,两人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异常辛苦。但她却一如继往地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人温暖……钱钟书临终时,一眼未合好,杨绛附在其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以其个人视角追忆了自年与钱钟书二人婚后同到英国牛津求学,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的坎坷历程。平实的语句间常蕴含着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坚强独立、淡泊功名的高洁品格和生活的智慧。国难深重的抗日战争时期,在法国巴黎求学的夫妻二人“为国为家,都十分焦虑。奖学金还能延期一年,我们都急要回国了。”谈及做人,杨绛说,“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无论圆滑之人还是孤傲之人均遭人非议之情景,此时,不妨以杨绛的这段话自解。尘世的喧嚣对于一个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来说是痛苦的,只有坚守本心,才能褪去世俗繁杂,更加坚定目标,为追求梦想而不懈地努力。

杨绛夫妻二人是智慧、高洁的,也是风趣、豁达的。夫妻二人无论顺境、逆境,总能“格物致知”,在工作之余,常去“探险”,细致入微地发现平凡生活的乐趣。逛动物园他们观察母象脱下铁圈逗弄饲养员,吃花生时“猪类动物连皮带壳,熊吐出壳儿带皮吃,猴子剥了壳还捻去皮”……吃馆子他们还连带着看戏,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看眼前的戏或故事。文革时二人医院医院,钱钟书哮喘病发,呼吸如呼啸,杨绛就戏称他为“呼啸山庄”。三人分离之时,必详尽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称为“石子”,等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其实,平凡的生活也是一种美丽,只要我们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随处皆风景。

“书香江都”之为你荐书

心有欢喜过生活

征   集   “知行龙川”   分享你的读书心得体会,共同推进书香江都建设!传播思想实践理想

长按指纹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fz/12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