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或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它的前身就是隋唐大运河,关于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和一位人物脱不开关系,他就是隋炀帝,那么隋炀帝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和动机决定开凿大运河的呢?背景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隋统一中国后,人民得到安定的社会条件从事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隋文帝于年命宇文恺率众重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多公里,名广通渠。年改名永通渠。

但是,大规模的修造,还是在隋炀帝杨广上台以后。

隋炀帝的意图隋炀帝是个被高度符号化的人物。在过去,他一直被当成昏君暴君的代表,简直没有哪个皇帝比他更坏。隋炀帝是个失败的君主,他喜欢奢靡生活,不过并没有沉溺于享乐。相反,他精力充沛得惊人,总是在热心地从事某种事业,很少有安静的时候。他最热爱的一项便是旅游了,在位十四年,他出外巡行不下十次。隋炀帝一生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江南的鸟语花香了,人们也都一致认为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是为了方便自己出巡,不可否认这跟他的私欲不无关系,但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是有着历史必然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动机的。客观条件:1、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2、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3、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4、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主观动机:1、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3、对江南产生粮食的漕运;4、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开通及影响

公元年,隋炀帝杨广离开京都长安,到洛阳考察。年即力排众议,下令着手两项重大工程:一是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二是征调民工百万,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主要是开通通济渠和永济渠。

用多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全长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宁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这条运河运营了五百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阳、西安,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fz/1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