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南方城市民众的墓葬安放是如何安排得
引言 随着唐五代南方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将面临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即当一个人走完生命历程,最后将葬在哪里? 按照今天的想象,如果人死后都葬在城里,过不了多少年城墙内的空地就会不够用。 唐五代时期,州级城市的城区面积有限,一般在二十多平方公里,而城市中的人会一代接着一代地生活,然后又一代代地死去,墓地肯定会不够用。但是,每个人最后总得有个安放的地方,那么唐五代的城市民众,他们最终的归宿在哪里? 一、城郭外的墓地及其方位如果是世代生活在农村里的人,死后多半会葬在自己的土地里。但世代居住在城市的人死后,墓地的选择就会碰到问题,因为城内是没有多少空地的,即使有钱也不容易购买。 为了弄清城市里的人在当时的生活状态,不妨以唐五代的扬州为例,来看看具体情形。唐五代时,扬州有少部分人逝后会葬在城内,如僧人一般会葬在寺内。 慧海于北周大象二年来到扬州,创建安乐寺,“修葺伽蓝,庄严佛事,建造重阁”。隋大业五年五月“疹患增甚”,不久圆寂。慧海平时与官员有接触,“宰官居士之流,老病贫穷之侣,并情遗重轻,德施平等”。 他死后,江都县令辛孝凯“崇信是投,内外通舍,解衣撤膳,躬自指”。他让慧海弟子慧炳“架塔筑基,增其华丽,仍建碑旌德于寺之门,秘书学士琅琊王昚为文”。 辛孝凯自己是信佛教的,受帝王的影响,对慧海死后的事情十分关切,“架塔筑基”,应该是在寺内。由于僧人去世后常采用火化的形式,因而起塔造坟一般都是在寺庙内部。 扬州长生寺僧本智,乾元二年四月十六日“归寂于扬州江阳县道化坊之长生禅寺”,他“遗命火焚,建塔东偏嘉禾村地内,即于其年十月乙亥八日丙辰归焉”。圆寂后火化,然后将骨灰放入新建的塔中。 塔上刻有塔铭,“石方约一尺小,真书甚端整”。尼姑死后也有火化。善悟的儿子是收了她火化后的灵骨,在扬州起塔下葬的,虽然不知是在哪个寺院里,但估计在城内的某个地方。 然而葬在城内的人应该不会很多,文献中常会提到扬州城里人的墓地,一般是就近葬在城郊。 广陵人张嘉猷,“唐宝应初为明州司马,遇疾卒。载丧还家,葬于广陵南郭门外。永泰初,其故人有劳氏者,行至郭南,坐浮图下,忽见猷乘白马自南来”。 中唐时期的张嘉猷死后,葬回到广陵的南郭门外。张嘉猷在明州为官,卒于任上,于是回扬州老家归葬。 选择临近城市的地方作为墓地,应该是当时人们的通常做法。李文才编著的《隋唐五代扬州地区石刻文献集成》几乎将历代扬州地区出土的石刻墓志文献悉数收录。 这些石刻墓志中反映的墓葬资料,可以看出扬州城里的居民死后,一般是下葬在州城附近。而且通过这些石刻,还能看出人们通常会将墓地选择在城市四周的某个方向。 城市与城市之间具体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带来的喜好是不一样的,扬州城里的人们有他们的习惯和爱好。 二、城市民众墓地的选择和条件扬州城市里的民众,很多人是城市周围地区迁移到城内,他们能寻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在城市中有经济来源,也有不少人是外地迁来的,有的是各级官员及他们的家属,也有的是士兵,还有不少是经商而留在扬州。 唐代中期以后,北方人大量南迁,看到江淮地区美丽的环境、富庶的生活,自然是不再挪动脚步,留在扬州生活。 因此,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是没有土地的,他们一辈子在城市里生活,但到了生命的尽头就要寻找安葬之地。扬州人最常见的坟墓位置在城东,也许和当时人的风水观念有一定关系。 总体上说,扬州城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因而城东的地势比较开阔,坟墓选得合适,背依州城,东临平地和运河,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可能这是比较理想的。 三、城市民众墓地的购买农村人的墓地,一般是利用自己家里的土地,但家里没有土地的农村人,或者离开了农村来到城市居住者,又或者到异地生活者,死后的墓地必须出钱购买。 一部分城市人有钱,是否会大量购地,风风光光造个大坟?按照官方的要求,墓的大小要和政治等级挂钩。从目前资料可以看出,其时墓的大小,因人而异,按等级享受着不同的规模。 《南部新书》卷丙谈道:“旧令:一品,坟高一丈八尺。惟郭子仪薨,特加十尺。”说明官员的坟墓按等级分成不同的规模。但实际上对一般人来说,政治等级并不是个问题,关键还在于经济上是否允许。 如果钱多,当然可以买大一点的墓地,钱少就买小一点的,量力而行。受土地和财力的限制,一般普通官员的墓地并不会很大,也不会超过官方的标准,通常是挖穴下葬棺木,刻石或砖质墓志,坟堆上封土,种植树木。 比如何允,他的官职是“文林郎、试左金吾卫兵曹参军、武骑尉”,职务是正八品下,散品文林郎是从九品上,属于低级官员。 墓地是怎样买卖的?扬州人徐及家里买墓地的记载可以透露一些信息。徐及,大和八年四月死于扬州,第二年“合祔于杨子县曲江乡五乍村先殁夫人故茔”。其妻刘氏先逝,之后建园造坟。 徐及终年八十四,去世后合祔到夫人的墓中。这个墓的土地是怎样来的? 在墓志铭中有详细的解释:“其墓园地:东弦南北,径直长肆拾壹步。西弦南北,径直长肆拾壹步。南弦东西,径直长阔贰拾肆步。北弦东西,径直长阔贰拾肆步。于扬州县百姓许伦边买此墓园地。” 四、影响墓地选择的几个因素扬州是“徐方奥壤,泗水名区”,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重要,历来就是政治、交通重地。唐代在扬州设置大都督府,又置淮南节度使,是长江下游地区江北的政治中心。 隋朝贯通大运河后,扬州便处在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之地,所谓“淮海奥区,一方都会,兼水陆漕挽之利,有泽渔山伐之饶。俗具五方,地绵千里”。 官商往来,商旅辐辏,南来北往的人员数量众多,扬州是唐朝东南最为重要的交通中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本就地位重要的扬州成为唐中后期最重要的经济都会,“走商贾之货财,引舟车之漕挽”,是四方物资的汇集和贸易中心。 扬州人口众多,城区规模大,商业繁荣,《太平广记》引《唐阙史》言:“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 许浑《送沈卓少府任江都》谈到扬州城“十万人家如洞天”“重重云影寺墙连”,意谓扬州是个有十万户人家的大城市,城内寺庙众多。 虽然诗里的“十万”并不一定真达到了这个数字,但鉴于天宝年间扬州区域已达七万户,因而在中晚唐时期扬州城内有四十至五十万人口是有可能的。 如此大规模的城区,为各种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丰富了城市生活。 有数十万人口的扬州,特别是中晚唐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特别发达,从业人口众多,决定了扬州城里的大多数人死后必须埋到城外去,城内是没有这么多空地来修筑坟墓的。 此外,短期路过扬州的人员越来越多,增加了扬州城外修筑坟墓的数量。在李文才搜集的墓志中,大部分人是死在自己家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死在寺庙、客舍、旅舍、官舍,他们实际上都是外来人员,有不少人还是短期路过。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旦死在扬州,大多数人只能下葬在扬州城外购买的土地上。 这些临时来扬州的人,虽然死后葬在扬州,但其墓地是临时性的,只能先将就着安葬在某个地方,时称为权厝、权葬、权窆。 权葬者大多是在扬州城外。由此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在增多,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传统的丧葬礼仪仍须遵守,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扬州城里人的墓葬选择就以时代的特色展现在后人面前。 结语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其一,如扬州这般的州一级城市,大多数人死后是葬在城外不远之处,仅少部分人是葬在城区内。 死者的家与城外的墓葬并不会很远,也不会太讲究在城市的哪个方向。不过,很多扬州人的习惯,比较喜欢将墓修筑在城东。 其二,扬州人的墓葬一般都会经过占卜这个程序,讲究风水,以自然环境高爽、四周绿化优美为选择标准,或许选择城东建墓葬也是与风水有关。 其三,大多数城里民众的墓葬是通过购买土地而修筑的,购买土地时双方一般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协议上规定四至,价格明确,有见证人。墓的大小一般人不追求过分庞大,以适中为宜。 其四,造成城里民众死后葬在城外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扬州城市商业繁荣,人口激增,城市容纳不下更多坟墓的需求。 扬州交通方便,流动人口众多,死在旅舍、寺庙中的很多人一般是会临时在城外建墓地。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如家族葬等,也是葬在城外。 参考文献《续高僧传》 《隋唐五代扬州地区石刻文献集成》 《太平广记稽神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w/15637.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学启蒙笠翁对韵大字注音四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