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河,位于江都境内东南部,是通南高沙区的一条南北向的人工河。它北起通扬运河,流经原二姜,吴桥,昌松等乡镇,从嘶马入江,全长15.8公里。

红旗河所在的地域,地势偏高,河道偏少,水源不足,容易干旱。干旱时,百姓连吃水都会发生困难。而一遇暴雨,局部排水不畅,又易成涝渍。同时,由于土壤质地偏砂,水土保持差,肥力不足,历史上只能种植旱谷作物,所以,在昌松一带就流传着一句人尽皆知的“波斯六家庄,荞面疙瘩汤”的俗语。百姓迫切希望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状况。

年,在大跃进的鼓动之下,这里的群众曾一鼓作气地积极组织起来,平地开挖嘶马河。河线在嘶马镇东的兴隆庄。但在完成八万多土方后,不得不因财力,人力等因难而下马。

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人们渴望已久的计划终于得以重新启动,这就是移地开挖红旗河。

红旗河工程计分两期。第一期工程于年10月动工,动员了3.8万人,历时70多天,完成万土方,开挖了从嘶马镇到吴桥镇李桥村的11公里段面河道,并在距离嘶马镇入江口1公里处建通江套闸一座,翻水站二座,以调节引排水。第二期工程于年11月开工,到12月底竣工,组织1.8万民工,奋战30个晴天,完成万土方,开挖了从吴桥镇李桥村到通扬运河段面河道,全长4.8公里,并在通扬运河南岸建红旗套闸一座,陆续建桥梁8座。

这样,红旗河在嘶马通过通江套闸与长江相通,在二姜通过红旗套闸与通扬运河相通,成了连接长江与通扬运河的一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河道。这条河横贯通南高沙区,开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的先例,成了保障我县旱谷地区17万亩农田旱涝保收的丰收河,为通南地区“旱改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当年就实现了“备战备荒,挖河通江,沙土栽秧,一熟超纲(亩产公斤)”的既定目标。

同时,红旗河还有两个创举:

一是,嘶马通江套闸一闸多用。在建闸过程中,水利技术人员大胆革新,在南闸首两侧建有水力发电,过魚道等附属工程,使该闸具有引水,灌溉,翻水,排涝,发电,过魚,通航,公路交通等八项功能,是一座闸站结合,一闸多用,一机多能,综合运用的新型套闸,后来在全省推广。

一是,红旗河成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利用青坎营造水杉林带亩,利用河坎营造紫穗槐,杞柳等水土保持林余亩,利用河堤营造刺槐林带余亩,使沿河形成两条绿化林带,对维护两岸生态环境,改善小范围气候条件,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后劲,搞好水土保持,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甲。

但是,由于红旗河沿岸是沙质土壤,河成后,河床逐渐淤积增高,影响到排灌效果。为保证工程效益,又先后于年冬,年冬,年秋,年冬共投资万多元进行疏浚,整治,加固,完善与配套,从而恢复河道原有标准,更好地发挥引,排,灌,航等综合功能。(朱毓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w/1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