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奭(生卒年月不详),字寿平,号寰园,清初邵伯人。顺治十四年(),史奭中举。这一年的丁酉科乡试,发生了惊动朝野的所谓江南“科考舞弊案”,并由此改变了史奭的人生道路。此年丁酉科乡试,翰林院侍讲方猶为主考官,编修钱开宗为副考官。发榜后,舆论大哗。好事者不仅以诗以文讥讽考官循私,而且还写了《万金记》传奇杂剧加以诋毁。所谓“万金”者,“方”去一点为万,“钱”取半边为金,暗喻考官受贿舞弊。(百家号:江都史话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给事中阴应节向顺治帝参奏:丁酉科江南科考弊窦多端,物议沸腾,其彰著者取中之方章钺,系少詹方拱乾之子,与钱开宗系同宗,请立赐提究严讯。其实钱为浙江人,方为安徽人,二人根本没有宗族关系。顺治帝听信流言,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当即准奏:“方猶、钱开宗并同考官,俱着革职,并中式举人方章钺刑部差员役速拿来京,严行详审”,并分别于十五年()三月十三日、十六年()二月召名中举者进京,由其亲自主持二次复试,以核真伪。复试时,考场设在朝廷大殿,士兵佩带刀剑站立两旁,各式刑械器具放置堂上,杀气腾腾,如临大敌。在如此高压态势下,众考生心理失常,未能考出正常水平,江南才子吴兆骞竟然交了白卷。第一次复试的处理结果是:除吴珂鸣一人钦定复试第一,准同会试中式者一体殿试外,其余有汪溥勋等74人仍准作举人,但不得参加戊戌科的会试;史奭等24人亦准作举人,但罚停会试二科;革去举人15人。第二次复试又革去举人8人。顺治帝施行严刑峻法,共有23人遭刑责40杖,籍没家属流徙宁古塔。两名主考官皆斩决;18名考官除一人已去世外,皆绞决;所有考官的妻子、家产皆籍没入官。这一江南科场案,正如后来一些有识之士所说:“方之丁酉科场,惨酷正等,士大夫之生命之眷属,以借为徙木立信之具!”史奭为正直之君,眼见“流言杀人”,从此对朝廷失去信心,绝意仕途,一心在家乡从事公益事业。邵伯地处南北水陆孔道,行旅如织,百货屯聚。扬州钞关以为有利可图,每有苛役下乡,往往违禁私征,连本地所食用的米鱼虾柴草,陆路往来的乘骡挑担之人,亦横索敛取,稍不遂意,则诬以漏税,行旅贸易之人皆苦之。史奭把这些实情向郡城有司进行陈诉,使征敛在一次程度上得到了缓解。邵伯镇上里役不均,百姓意见纷纷,甚至引发了邻里的矛盾纠葛。史奭调查后,提出了挨户轮推的办法,公平承担,简单易行,从而化解了这一长期不能解决的矛盾。(百家号:江都史话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邵伯上承高、宝诸湖,每当夏秋两季,常常洪水泛滥,灾民无数,其流离失所的惨状目不忍睹。史奭每每委曲调剂,慷慨资助。当“捐囊槖不足”时,他便“易产”以捐。人们都怜惜史奭,而他则坦然地回答:“我只是在践行我父亲的意向也!”但是,捐钱捐物只能暂时解决灾民的生活,却不能改变他们受灾的宿命。史奭又下定决心,要从根除家乡水患着手,做一些更有实际价值的事。从此,他一面广泛涉猎前人有关水利方面的著作,一面又沿运河进行走访调查,特别是在灾后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自己的见解,先后写出了《漕河考》、《淮扬水利图议》、《周桥翟坝议》、《沿海水利图议》等文章,交给州、府各级官员作为治水时的参考。其中他的《运河上下游议》一文,就被收入清廷的《皇朝经世文编》第卷。点击在《运河上下游议》一文中,史奭提出:“有关河防水利者,惟运河为大”,而其中最险要者“则自邵伯金家湾起,北至露筋界牌止,计堤四十余里”。运河“须分三路之水而治之”,“上流不治,则来水无穷;中流不治,则蓄洩无方;下流不治,则水无去路”;“上流者,高堰周桥翟坝是矣,高堰宜帮阔,周桥不可开,翟坝宜筑坚,则淮水不致旁泄”;“中流者,自淮扬运河漕堤是也。金湾闸尚窄,应开通开阔,再将陆漫沟以北开一二闸,使运河水势南北分泄”;“下流者,下河七邑,河路俱开通深阔,水有去路,入江入海畅通”。这些真知灼见的背后,又饱含了史奭的多少汗水与艰辛!史奭助其父核定《文献通考钞》,自己著有《历代选举考议》。朱毓麒(漉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w/1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