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统一全国后,将之前的扬州今南京改
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区划.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识记基础知识,通过比较法得出答案.需要学生对汉到元地方行政区划的相关知识进行识记和掌握。 这里以前是“南蛮”古王国滇国的领地,汉武帝时设立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下辖:滇池,胜休,俞元,同劳,昆泽,谷昌,连然,味县,毋棳,贲古,来唯,律高,双柏,秦臧,弄栋,云南,叶榆,比苏,不韦。属益州刺史部。 益州郡,是中国古代地名,范围在如今的云南省,郡治在滇池县。益州郡治所故址在今云南昆明市晋宁区的晋城镇及其南郊,民国时期曾在旧晋宁区(晋城镇)南2-3里范围发现汉晋时期的砖瓦,为相关遗迹,年又在晋城镇东部边缘发现了汉晋瓦片及城墙的残迹。 扬州是汉地“九州”之一,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就是九州。由于当时九州就是全中国,所以九州又一直被当作整个国家、“天下”的代名词。而当时的扬州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 汉朝将汉地划分为十三刺史部,其中的扬州刺史部的范围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苏淮河以南部分,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区。东汉时扬州的州治位于历阳(今安徽和县)。 与此同时,汉献帝时,曹操将扬州州治移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移至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曹魏建国后再度移至寿春;而三国时期的孙吴则将扬州的州治定在吴(今江苏苏州),后先后移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建业(今江苏南京)。西晋灭吴后,两个扬州合二为一,治所被定在建业(今南京),后改名建邺、建康。 隋朝统一全国后,将之前的扬州(今南京)改名为蒋州,而改原先的吴州为扬州(后改名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苏扬州。 扬州∶江都郡、钟离郡、淮南郡、弋阳郡、蕲春郡、庐江郡、同安郡、历阳郡、丹阳郡、宣城郡、毗陵郡、吴郡、会稽郡、馀杭郡、新安郡、东阳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阳郡、临川郡、庐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龙川郡、义安郡、高凉郡、信安郡、永熙郡、苍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宁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阴郡、林邑郡。 《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逸周书·职方解》与之记载相同) 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元代中叶,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州(府)、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 中书省直辖地区,称作“腹里”,包括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行中书省”的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中书省”或“某某行省”。 此外,元政府设立了宣政院(初为总制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并负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整体思想方法: 汉武帝发巴蜀兵临“滇”,以其地置益州郡;唐代扬州在蜀冈下筑起了南北十五里、东西七里的“罗城”;北宋初年,扬州成了隔江而治的边防; 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演变中存在一个规律,即“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小”。 根据这个规律,越靠后的朝代地方行政区划级别越低,权力越小.元代最靠后,元代的顺宁府就是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D.元代顺宁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w/14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武汉此轮疫情毒株确定本土新增7115
- 下一篇文章: 隋朝杨氏的失败坦途亦是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