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么多年过去了,依旧有着豪迈之气。

上面所说的就是渡江战役,发生在年春天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时,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不过在渡江战役发生前,蒋也想过谈判和解,并且也是他主动提出,但那只不过是缓兵之计,其实想想也就明白,上世纪二十年代时的第一次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蒋最后拒绝了在和谈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随即渡江战役的第一枪正式打响。

之后仅仅一个多月便解放了江南地区,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国民党号称七十万之多的守军不堪一击呢?

充足的战前准备

其实华东野战军早在一年前的年春天时就开始了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由粟裕带领的渡江先遣队在沿江地区开展工作,在与沿岸游击队和当地老百姓的配合下侦查敌情,并绘制了沿岸地图,这使得日后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案,对大部队顺利渡江起了重要作用。

还有在年初,通过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决定让几个大野战军休整段时间,好为下一步渡江做好准备。此外,把华东野战军改编为了第三野战军,加强了对部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思想教育。

最为重要的是进行了准确的战役构想,把可能发生的状况全部做出了应对方法。这么充足的准备,只为尽快实现全中国的解放。

正确的作战指挥

第三野战军在接到作战命令后迅速到达了各自的作战区域,与此同时,解放军也加紧着进行对国民党军的政治瓦解工作,策划敌军起义。在解放军渡江时,处于长江下游江面最窄,并且水流最急的江阴要塞的敌军主动接应渡江军队。这里东临上海,西依南京,背靠京沪铁路,是“江防门户”,却不曾想没有费一枪一弹便通过了此地。

还有就是把整个战役被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成渡江,实行战役展开;第二阶段完成包围敌人之任务,并确实控制浙赣线一段,断敌退路;第三阶段分别歼灭包围之敌,完成此战役。此外国民党军队在经过之前几次大战役后军队减员严重,之后勉强凑够七十多万人分散在长江防线上。这样的军队面对的是百万斗志昂扬的解放军战士,所以没多长时间一百多公里长江的防线就被全部突破。

之后相继解放南京、武汉和上海,全歼江南守军。

人民群众的支持

众所周知,解放军部队是一支人民军队,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也正因如此,由一群热爱国家、渴望幸福和有着远大理想的年轻人组成的人民军队战斗力可见一斑。反观国民党守军,则是由一些被强迫的新兵或之前战役剩下的非主力部队组成。

此外还有在渡江战役的前期,大量的渡江船只都是由各地人民群众提供,并且在战役打响时不断提供着后方支援,保证物资供应。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大量普通人民群众的帮助,解放军如何渡过长江都是个问题。

所以说,这场战争的输赢,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世界历史回忆录

wisdom-quiz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w/10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