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我们接着介绍秦三十六郡中的会稽郡。比对秦三十六郡的和今天的地图,会发现会稽郡的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江苏长江以南、安徽东南、上海西部以及浙江北部。如今这些地区可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可当时怎么归到了会稽郡,而且会稽郡的治所不在当今会稽县,而在苏州呢?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查考一下会稽这个词的来历。会稽与会稽山的得名有关系,而会稽山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实际建立者大禹又有着一些有趣的联系。在《史记-夏本记》记载了西汉时关于这个流行的说法,“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同样是在《史记-夏本记》里,“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著名的治水的大禹,是在会稽去世的。甚至有说法,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这个大家知道一下,以后去会稽山游玩的时候,可做个参考。

图1、大禹陵

先强调一下,会稽,就是会计的意思,读音是[kuàijī]。会稽郡是因会稽山得名。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会稽郡设立前后的事。《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详细记载了会稽郡设立的全过程:“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可见,会稽郡是秦大将王翦招降越君建立的。越王勾践灭吴是大家所熟知的事,而此时的越君已臣服在战国七雄楚国之下。

图2、秦灭楚之战

一句话归纳,秦大将王翦灭楚过程中,降越君,建立了会稽郡,所有当时吴、越之地,都归会稽郡管辖。苏州当时叫“吴”,在秦郡县体制里叫吴县,长期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之前先是吴国的都城,越灭吴后又是越国的都城,顺理成章吴县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就成了会稽郡的治所所在地。

秦一共有四十多个郡,对等看,相当于今天的省一级,以会稽郡看,面积不比今天的一个省小。吴县,也是苏州,相当于会稽这个郡的政治经济中心。

图3、会稽地图(秦)

这么大一个会稽郡,当然免不了被分割的命运。特别是后来在郡上面又有了州、之后又有道、路、省。历史上会稽郡经历了至少一下三次分置:

第一次分置: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年),分会稽郡西部置故鄣郡,其辖境略同于汉代之丹阳郡,大致相当于今南京市、浙江西北一隅及安徽东南之地。

第二次分置:东汉永建四年(年),把会稽郡会稽最发达的十三县划出来,单独置为吴郡,历史上称为为“吴会分治”。会稽郡治所迁到了山阴县(今绍兴)。

第三次分置:三国吴国时期,公元年,先后从会稽郡分置出临海郡(今浙江东南部)、建安郡(今福建)、东阳郡(今浙江衢州、金华一带)。

到西晋初年,西晋时,会稽郡就只辖十县,包括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鄮、始宁、剡、永兴、诸暨,大致相当于今绍兴市、宁波市除宁海、象山的其余地区及杭州市萧山区一带。

到隋朝的时候,会稽郡改称吴州,之后隋炀帝又改吴州为越州,之后又改回会稽郡。中间又有反复。直到唐肃宗公元年时改成越州之后,会稽郡就不再存在了,之后会稽郡就成了越州、绍兴的别名。

除了会稽郡,还有会稽县、会稽山。会稽县是从会稽郡治所山阴县分出来的。因为当时山阴县人口众多,将其分为西部的山阴县和东部的会稽县,两县同城而治。之后这两县一直并存到民国二年(年)。建国后,会稽县又短暂设立过,后废入绍兴县。

图4、民国初年绍兴地图

会稽山是会稽名词的源起,也是浙江的名山,绍兴的名胜景观。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以后有介绍时历史名山大川时,我们再做详细介绍。

图5、会稽山

这一期关于秦三十六郡最大的会稽郡的介绍就到这里。发一下小感慨,历史的变迁,名字的更替,一时的辉煌,一时的没落,都是常事。就像会稽这个名字,如今虽然已经被淹没的不被注意,但历史上曾经是那么一个大郡的名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fz/12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