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扬州人,初唐世人,生卒年不详,曾担任官职,并没有留下令后人称道的政绩。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多见,他的诗篇也少得可怜,《全唐诗》中仅存两首,但是,这两首中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却得到了“孤篇盖全唐”的美称。与浩瀚的历史相比,个人的一生不过弹指一瞬间,既然能够留下一篇令后人称赞的诗篇,夫复何求?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陈后主陈叔宝所作,原词已失传。后来隋炀帝杨广也曾作过此曲,《乐府诗集》中收录《春江花月夜》七首,其中两首为杨广所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拟题作诗,与原曲调已经不同。无可置疑的是,在所有名为《春江花月夜》的诗中,最出名的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后世学者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赞誉有加,胡应麟、王世懋、唐汝询、谭元春、沈德潜、管世铭等人都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子认为这首诗“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元下口分在”。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既然这首诗写得这么美、这么好,就不免会问:这首诗中写得美景在哪里呢?我们也想去看一看,欣赏一下这美景。对于这首诗的取景地点,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曲江。这里的“曲江”是指扬州南郊的曲江,因为张若虚是扬州人,很有可能在某个春天的夜晚到曲江边散步,欣赏美景,思考人生,思念亲人,遂作此篇。二说大桥。这里的“大桥”是指扬州市江都区的大桥镇,唐代扬州的海岸线就在今天的大桥镇,有人认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是江海交界处,扬子江与大海的交界处就在扬州附近的大桥镇,因此此篇的取景地当为大桥。三说瓜州。瓜州是中国唯一一个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地的古镇,该篇中说写景观与江河交汇处很像,因此此篇取景地当为瓜州。

在我看来,这三种说法或多或少都有些牵强之意,都没有足够的证据作为支撑。这三个地方都很美丽,都很适合旅游度假,这与是不是《春江花月夜》的取景地没有关系。《春江花月夜》作为著名诗篇,其创作过程一蹴而就的可能性不大,创作过程中融合了作者对外在美景的感受、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其中,对外在美景的描写也可能把多个地方的美景融合在一起,这首诗中“似我非我”的整体感觉就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没有必要纠结于这首诗的取景地,要欣赏的是诗中的美景、哲理、情感以及三者共同营造出来的美之体验。

《春江花月夜》全诗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门见山,直接描绘了自己看的的景物,有四种景物:春江、潮水、大海、明月。由于春天来了,江流中的水涨起来了,流速也加快了。朱自清在《春》中写道:“春天来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江流和大海连在一起,江水融入大海,江水面海平面一样高,这点明了看到的是江海交界处。放眼望去,月亮在大海的波涛汹涌之处升起来了。一个“平”字把江海交汇处的水面写活了,一个“生”字给潮水与明月赋予了生命力,把它们拟人化了。

这联诗的意思是,春天的江水浩浩荡荡,流入大海,江面与海平面一样高,放眼望去,明月在天海交界处,在潮水的陪伴下,升起来了。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中的“滟滟”形容水中月光荡漾的样子。月光倾泻到江水之中,月亮倒映在江水之中,由于江水是流动的,水中的月光也荡漾开来。所想到的是,凡是有水波的地方,也就有月光的荡漾,哪里的春江不被明月照亮呢?这一联诗由景及想,把眼前的景观与作者的想象相结合。

这联诗的意思是,月光照射着春江,倾斜到水中的月光随着江水流动而荡漾开来,凡是有水波荡漾的地方,就会有月光荡漾,什么地方的春江不被明月照亮呢?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中的“芳甸”是指芳草丰茂的原野。“霰”原指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这里用来比喻鲜花在月光照耀下晶莹洁白。这联诗表明了视角的转换,上一联诗中的景观是面朝大海的方向所看到的,这一联诗中的景观则是转过头,顺着江流的方向望去所看到的。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曲折的江流环绕着长满芳草的原野流淌,看到了月光照射下的花林晶莹洁白。

这联诗的意思是,转过头来,曲折的江流绕着长满芳草的原野流淌,在月光的照射下,开满鲜花的树林像布满了小雪珠一般晶莹洁白。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中的“流霜”就是霜,古人认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飘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为什么感觉不到飞霜呢?因为飞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汀”是指江中的小陆地。为什么看不到江中小洲上的白沙呢?因为月光是白色的,沙子也是白色的,分辨不清。这一联诗是通过飞霜与白沙这两种具体景物来描绘当时抽象的月光的颜色,化抽象为具体。

这一联诗的意思是,月色如霜,感觉不到飘落下来的流霜,江中小洲上白沙笼罩在月色之中,白沙与月色颜色接近,分辨不清,也就看不见白沙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中的“纤尘”是指细微的灰尘。“月轮”就是指月亮,满月时的月亮像车轮一样,所以称之为“月轮”。为什么能够“江天一色”呢?江流在月光的照射下,天空中充满了月光,江流和天空的颜色都是月光的颜色。“无纤尘”是说没有一点儿污染,把当时江天一色、纯净自然之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孤月轮”把月亮拟人化了。月亮会感到孤独吗?当然不会。象由心生,感觉月亮孤独了,是因为作者自己感到了孤独。这是开始思考的前奏。

这联诗的意思是,在月光的照射下,江水与天空一个颜色,没有一点儿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孤独的月亮悬挂着。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联诗提出了千古之问:什么人在江边第一次见到月亮呢?什么时候月亮第一次在江边照到人呢?能够见到月亮的人,一定是可以把月亮识别出来的人,把月亮识别出来,体现的是人的认知能力,因此,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关于人的认知能力发展的问题。月亮要在江边照射到人,那就需要有人的出现,因此,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人类起源时间的问题。

这一联诗的意思是,什么人在江边第一次见到月亮呢?什么时候月亮第一次在江边照到人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的“望相似”在有的版本中被写为“只相似”。这一联诗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穷已”就是穷尽的意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是说,一代又一代的人繁衍生息,无止无尽。这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而言。“望相似”中的“望”是指月圆之时,在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月亮最圆,所以这段时间被称为“月望日”。“江月年年望相似”是说,每年每月的农历十五日前后月亮都会最圆,不会因为人间的悲欢离合而发生改变。这是从自然规律而言。“只相似”中的“只”应取但是之意。“江月年年只相似”是说,每年的月亮却是相似的,不会因为人间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也是从自然规律而言。与“只相似”相比,“望相似”不仅讲出了自然规律的永恒性,圆月更与诗中“皎皎”等表示明月的词语相对应,因此,我认为“望相似”更好一些。

这联诗的意思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繁衍生息,无止无尽,江边的月亮在每年的月望日都会变圆。人生在世面临着多种不确定性,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变化不已,自然规律却具有一定的永恒性,不因人间沧桑而更易。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中的“但见”是只见的意思,没有明显的转折之意。“长江”不一定是指长江之名,应该是指长长的江流。“待何人”又一次把月亮拟人化了。月亮会等待某人吗?当然不会。“待何人”表明江边男子对某人有所期待。期待的是某个人,眼前看见的却是滚滚的江水。这联诗中,作者通过眼前的景物间接表达了感情,这是要抒情的序曲。

这联诗的意思是,不知道江面上的月亮在等待什么人,只见长长的江流中,潮水滚滚涌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中的“悠悠”是悠闲自在的意思。晚上可以看到白云吗?在月明风清的夜晚,可以清楚地看到天上的白云,在海拔低的地区尤其如此。“青枫浦”就是长满绿色枫树的岸边,泛指游子所在地。“青枫浦”源自《楚辞》。《楚辞》中有言:“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送美人兮南浦”。可见,“青枫浦”是容易让人起忧愁的地方。“不胜愁”是不能克制忧愁的意思。这联诗直抒胸臆,表达了无法克制的忧愁。忧愁什么呢?下一联诗给出了答案。

这联诗的意思是,天上的白云悠闲自在地飘去了,站在长满了绿色枫树的岸边的人无法克制自己的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的“扁舟子”原指乘坐小船的游子,这里泛指漂泊在外的游子。“明月楼”是指月光照射下的闺楼,代指闺中思念男子的女子。曹植在《七哀诗》中写道:“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此后,有人把明月楼当成思念的象征。清风浦上的男人愁的是,此时在遥远的地方,一个女子也在愁思。这个女子在想:谁家的游子今夜还在泛舟漂泊?换言之,我思念的游子此时此刻又在做什么呢?什么地方有人与明月楼中的我相思相守呢?换言之,我思念的游子此刻在什么地方呢?

这联诗的意思是,令站在长满了绿色枫树的岸边的男人所忧愁的是,此刻在有遥远的地方,自己思念的那个女子也在愁思。这个男人很熟悉这个女子,他知道这女子肯定会想:谁家的游子此刻还在泛舟漂泊?不会是我思念的游子还在泛舟吧,那太辛苦了,令人心疼。什么地方有人与明月楼中的我一样在思念对方呢?我思念的游子此刻在什么地方呢?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中的“可怜”是可爱之意。“徘徊”原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这里指月光照在楼上,斑驳陆离。“离人”是指处于离别之中的人。“妆镜台”就是梳妆台。这一联是男子的想象,“应”字表明是男子的推测。这位男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呢?因为他在思念远方的佳人。

这联诗的意思是,可爱的月光照射到佳人的闺楼上,斑驳陆离,此刻应该照射到处在分离状态的她的梳妆台上了吧。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中的“玉户”是指用玉装饰的楼阁,形容楼阁华丽。“捣衣砧”就是捶布石,古人为了把衣服弄平整,在洗完似干非干的时候,垫在石头上,用棒槌捶布,垫在下面的石头,就是捶布石。表面上看,“卷不去”的是月光,“拂还来”的也是月光,实际上,这里的月光代指对在远方漂泊的游子的思念。“卷不去”表明想缩小其幅度,而又不能缩小其幅度,“拂还来”表明尽管带有不想让它来的意味,但对其态度是温和的,好像还希望它来,因此,“卷”字与“拂”字把对思念的情感写活了。

这联诗的意思是,华丽的楼阁中,帘子卷不去月光,捶布石上也洒满了月光,这月光正如我的思念一样,肆意倾泻。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中的“相望”是指同时望着月亮。“闻”是指通信。唐朝的通信并不像今天这样简单,可以打电话发短信,那时候通信全靠人力或动物力量,想得知远方亲人的消息,是很困难的。“逐”是跟随之意。“月华”就是月光。这联诗表达了女子的一种愿望,她想跟随在男子身边。

这联诗的意思是,此刻都望着月亮,这月亮成了传递感情的媒介,可是无法通信,不了解你的情况,真想能够跟随月光来到你身边,陪伴你,照顾你。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中的“度”是由此及彼之意,指达到你身边。“潜跃”是指在水面下跳跃。“文”通“纹”,是波纹的意思。这联诗表达了女子的无奈。

这联诗的意思是,在月光之下,善于飞翔的鸿雁也不能达到你身边,擅长游泳的鱼龙在水下一跳跃,也就只能在水面上激起波纹罢了。我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又怎么能去到你身边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中的“闲潭”是指幽静的水潭,与汹涌的江流形成鲜明的对比。“落花”代表伤感。“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这联诗从闺楼的女子回到了江边的男子,进一步表达了男子的思乡之情。

这联诗的意思是,昨天晚上梦到了幽静的水潭,还梦到了飘落的春花,而实际上,春天也已经过去一半的时间了,我还不能回家,真是可惜啊。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中的“流春”不仅指即将过去的春天,还指大好青春年华。今年的春天过去了,明年的春天还会来,可是人生的青春只有一次啊。“复西斜”表明了月亮已经西斜,表明了时间的流逝,从月亮升起到月亮西斜,这位男子一直在江边观景思念。

这联诗的意思是,江水流到大海就回不来了,春天过去了也无法返回,今年的春天过去了,明年的春天还会来,而人生的青春是一去不复返的。江边的月亮再次西斜,就要落下去了,时间过得真快。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中的“沉沉”是指月亮落了又落,好像很沉重的样子。“碣石”是指海边的大石头,在辽宁省,曹操曾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潇湘”指潇水河与湘江,都在湖南境内,因此“潇湘”代指湖南省。“碣石”与“潇湘”相距遥远,所以“无限路”嘛。这联诗表达了感慨,对于思念之人的距离之远发出感慨。

这联诗的意思是,西斜的月亮好像无比沉重一般,一直落下去,已经隐藏在雾色之中了,我与佳人的距离就像碣石到潇湘那样遥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乘月”是指趁着月光的意思。“摇情”是激荡情思的意思。“落月”在有的版本中写作“落花”。因为最后这四句诗一直是面对月亮发出的情思与感慨,“落月”与这一情境相符。“落花”只是在梦里出现过,与最后四句的情境不太相符。因此,我认为,此处用“落月”好一些。“江树”就是江边的树。江边的男子还是放不下对远方佳人的思念,才发出了“乘月几人归”的疑问。面对着那么遥远的路途,自己是不可能趁着月光回到佳人身边的,离得近的又有多少人回到思念之人身边了呢?月亮就要落下去了,此时的感情更浓烈了。

这联诗的意思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趁着月光回到了思念之人身边,西落的月亮激荡起的情思,足以洒满江边的树林。

这首诗为什么可以成为千古名篇呢?因为,无论在韵律上、结构上、思想上,还是在感情上、意境上、美境上,这首诗都做到了出类拔萃。

在韵律上,该诗共三十六行,可以分为九组,每一组四句。从微观看,每组中的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比如,第一组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中的“平”,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的“生”与第四句“春江何处无月明”中的“明”押韵,而第三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中的“里”并不押韵。从宏观上看,第一组与第三组都用平韵,第二组与第四组都用仄韵,第五六七八组都用平韵,第九组用仄韵结尾。从整首诗来看,既有相同的押韵规律,又有不同的押韵规则,声调整齐而不呆板。

在结构上,该诗共三十六行,也可以分为九组,每一组四句,每一组中至少有两句对仗工整。这样一来,整首诗可以看做九首绝句。每首绝句相互独立,表达的重点各有所侧重,但表达的意思又前后连贯,浑然一体。第一首描绘了江海交界、明月初升之景;第二首描绘了江流与月光;第三首中面对明月,发出千古之问;第四首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第五首表达了思念之愁;第六首表达相思之情;第七首从佳人视角表达思念之情;第八首感慨青春的流逝;第九首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整首诗中,想象与现实结合,男子与女子视角对换,景物与哲理互相涤荡,景物与情感交相辉映。

在思想上,这首诗提出了终极之问:在人类意识进化发展的漫长道路中,什么时候可以把月亮识别出来了?什么时候的人已经像现在那样懂得欣赏月光了?这两个问题至今没有确切答案。这首诗中提出的人生观也具有普遍意义,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繁衍生息,生老病死,人类社会中有很多不确定的问题,可是,自然规律就是这么一成不变的运行着。每到农历十五左右,月亮都会变园,这就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这首诗中蕴含的思想,虽然过去了一千多年的时光,但是仍然不过时,仍然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这就是这首诗的思想闪光点。

在感情上,这首诗表达了对远方良人的思念,男子思念女子,发愁的还不是不能见面,而是为女子会因思念发愁而发愁,这种情感已达到了主动换位思考的程度。女子思念男子,担心男子漂泊受苦,想到身边去陪伴他照顾他,这种情感已达到了忘我的程度。男女之事、儿女情长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因为这是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大事。不同于一般的情感表达,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是真挚的,是含蓄的,是欲做还羞的,是欲罢不能的。这样的感情不仅代表了青年男女感情的共性,而且还是大家希望得到的感情。因此,本诗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意境上,这首诗既细致准确地描绘了景物、哲理与情感,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的主人公想象成作者自己,也可以把这首诗的主人公想象成漂泊在外的青年男子,甚至可以把这首诗的主人公想象成我们自己。无论把主人公想象成谁,都不影响景物的美丽、哲理的深邃与感情的真挚。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这首诗中写的景物是真景物,写的哲理是真哲理,写的感情是真感情。叶嘉莹先生认为,所谓“境界”就是作品里蕴含的世界,这世界可以是作者提前布置好的,也可以是读者体会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首诗里面蕴含了由三个小世界组成的一个大世界。景物世界、哲理世界与情感世界完美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需要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心体会的大世界。这个大世界可以跨越时间,也可以跨越时空,因为你我都在这个大世界之中。

在美境上,这首诗中的景物、哲理、感情都给人以印象深刻的美感。该诗不仅描绘了春、江、花、月、夜、雾六种可以看得见的景物,还提到了流霜、白沙、纤尘三种看不见的景物,又提到了小船、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闲潭、落花、碣石、潇湘十一种想象中的景物,这些虚实结合的景物给人以观感美与想象美。该诗并没有直接提出终极之问,也没有直接表达人生哲理,而是通过明月进行发问与表达,让人不由自主地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这种对抽象哲理的具体表达,具有一种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美感。该诗中对情感的描绘拿捏到位,从欲思还羞到欲罢不能,感情一步一步侵蚀男子女子的心,最后一句将感情推向高潮,给人呈现了一种节奏美,也呈现了一种反差美。最后,这首诗把景物、哲理与情感完美结合,呈现的是一幅谁也画不出来的绝美画卷。

任何一件事物受人追捧,除了外在原因之外,必定有其自身原因,这首诗就是如此。正是因为这首诗具有这些方面的特征,才成为了千古名篇,获得了“孤篇盖全唐”的美誉。

赞赏

人赞赏









































中科白癜风新年优惠享不停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zw/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