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芷

中国古代的旅行及旅游能追溯到非常久远的远古时期,有着好几千年的漫长历程。

在中国漫长的旅游发展历程里,最吸引人的得数古代帝王的出游啦,在史籍里通常还被叫做“宸游”“巡幸”“幸”“巡狩”或者“巡省”之类的。

这一活动主要说的是距离比较远、时间比较长、规模比较大的帝王外出巡视、游玩的过程,有的史书还把皇帝去郊外游玩、打猎也算在里头。

通常来讲,帝王巡游有着显著的政治、经济还有军事方面的目的,不过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帝王巡游有着不能小看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历史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在历代的帝王里面,打从传说中的黄帝起,就特别喜欢祖国好看的山川,他曾经“登上丸山和岱宗。往西到了空桐,还登上了鸡头。

南边到了长江,登上熊湘山。北边驱逐荤粥,在釜山合符。而且“中国的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这五座山是黄帝经常游历,与神相会的地方。”

据《史记》《尚书》《礼记》所讲,黄帝之后的舜帝和大禹都曾到外面查看山川地理,还巡游了五岳。夏、商、周这三代,旅游大多是帝王出去巡游。

上面提到的黄帝、尧、舜、禹还有三代帝王巡祭名山大川的那些传闻,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传得很广了,并且那时已经有了天子五年进行一次巡狩的老规矩。

由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各种因素的限制,通常都不存在什么旅游活动,所以在先秦时期,帝王巡游应该算是当时有着政治目的的旅游活动。

要是说先秦时候的帝王巡游有着格外突出的政治目的,那秦汉往后的帝王巡游大多是政治目的和游山玩水这两种性质都有。

像秦始皇巡游泰山的时候是有政治方面的想法的,不过他在28年“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旅游的目的就更显著了;

公元前年,他再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他当政期间,总共展开了五次大规模的巡游,渡过长江,到过丹阳、钱塘、会稽山……等诸多名山大川,最后竟然在巡游途中——“沙丘平台”驾崩了。

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为了给祖宗长脸,也曾经风风光光地回到故乡沛县游玩。

汉文帝西边巡了甘泉,北边巡了高奴,接着东巡到太原,还在太原游玩停留了十多天-31;

汉武帝执政的53年里,各种巡幸、封禅、游历加起来有30多次。用他本人的话讲,他的足迹到过“荆、扬,划过江、淮,会过大海,以合泰山。上天见象……”

公元50年,光武帝在秦皇汉武之后,大规模地禅封泰山。

汉明帝时常“驾驶大辂,沿着皇衢,视察各方,亲自查看万国的情况”。

在隋唐宋元那个时候,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巅峰。这期间帝王们出去巡游,不但规模大、讲阔气,既游山又玩水。跟之前朝代的皇帝相比,遮掩少了好多,对山水的真情实意多了几分,有的甚至连江山社稷都不管了。

隋炀帝登基之后,到处巡游,没个限度,史书上说他“东边西边游玩享乐,没有固定的住所”,他当皇帝14年,留在京城的时间还不到一年。

在位期间大规模巡游多达8次,尤其是三巡江都的时候,乘坐的龙舟简直就是水上宫殿,后面还有好几千艘船,而且“羽仪把街道和道路都填满了,绵延二十多里”,浩浩荡荡的船队竟然长达多里,骑兵在陆地上还得在两岸护送,旌旗多得像树林,把四周都遮住了,人马绵延不绝,那场面真是壮观极了。

唐代的高宗、女皇武则天、盛唐时的玄宗都搞过封禅活动,就连贫弱的北宋真宗也趁着宋夏澶渊之盟后的一小段空闲时间去泰山巡游。

和宋真宗差不多,明代的明武帝当政的时候,也是内忧外患,国家形势一天不如一天。可偏偏明武帝“就知道贪玩游乐”,他去过密云、榆林、太原、涿洲、扬州、南京、镇江这些地方,还把一堆繁杂的政事扔一边不管,在巡游的路上“在清江浦打鱼”、“在积水池打鱼”,可劲地逍遥快活,来抒发自己豪放的性情。

清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不过却是中国古代帝王巡游最为兴盛的时期,这里面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尤其突出。

他们趁着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康乾盛世那股子劲儿,好几次去东北,巡查西北,还到江南。塞外、陇西、中原、江南的好多名山、大河、古都、胜地,都有他们留下的脚印和墨宝。

尤其是康熙乾隆,生前都六次下江南,这成了千古流传的美谈。年,康熙二十三年的时候,康熙帝头一回下江南,从北京出发,路过泰安,登上泰山,渡过淮水、扬子江,游览苏州,在南京停留,拜谒明陵,又北上到曲阜,参拜孔庙,然后才回北京。

年,康熙第二次去江南,路过济南,到了扬州、苏州,在杭州停留,渡过钱塘江,登上会稽山,祭拜大禹陵,从北边经过南京回到京城。年、年、年、年,康熙皇帝又去了四次江南,基本上走的都是前面说的那条路线。

乾隆帝学着康熙的样子,在乾隆十六年(年)、二十二年(年)、二十七年(年)、三十年(年)、四十五年(年)以及四十九年(年)这六次去了江南,他巡游的路线跟康熙大体相同。

总的来讲,中国古代的各位皇帝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巡游。这让中国古代帝王的巡游活动因规模浩大、场面壮阔,成为了中国古代旅游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还对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首先,帝王巡游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古代旅游交通设施的建造,把内陆和沿海的好多旅游资源都给开发了,对旅游事业的进步有好处。

在每一位帝王出去巡游之前,中央和地方都特别重视把道路休整好、把河道疏浚开,要不就新挖些水渠,还积极地改良车船之类的运输工具。

比如说,秦始皇想要顺利出去巡游,就下令以咸阳作中心,修建了两条“驰道”,在南边和西南边修了“新道”跟“五尺道”,在北边修了“直道”,而且还下令“车同轨”,另外他开凿了灵渠等等,这些全都对旅游交通的发展有好处。

再比如说,隋炀帝搞运河开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去江南游玩。大运河弄好之后,把河南、河北、江苏、浙江这些省都给贯穿了,还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这五大水系给连起来了,这在世界上属于最了不起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开通后,增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变成了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

同时啊,因为隋炀帝出游得安全又舒适,造船术就又改进了,隋炀帝第一次去江都的时候坐的龙舟有上下四层呢。

在帝王巡游的基础之上,到了唐代,大体形成了以长安、洛阳为核心的陆路交通网络,还有以大运河作代表的水陆交通路线,与此同时,官办的驿站馆邸、民间的旅馆店舍,甚至给外国商人开设的“胡邸”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是。

在唐代,那发达的旅馆技术对东亚地区旅馆业的进步推动作用可不小,日本、朝鲜都照着中国的样子来建造他们本国的旅游馆舍。这不但有益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而且对旅游事业的发展也有好处。

其次,帝王的巡游对古代旅游活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帝王巡游不仅让政权更稳固、国家更统一、民族更团结,而且瞧瞧帝王巡游的那些时候,国家通常都是地域宽广、文化发达、经济昌盛。

这是中国古代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的巡游给官绅、士子还有普通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直接把孔子所说“父母在,不远游”在大家心里的地位给动摇了。

所以啊,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像秦汉、隋唐、明清这些帝王巡游很频繁的朝代,旅游特别红火,旅游的人数特别多,方式也特别丰富。

拿唐代来说,像玄奘、鉴真这类的佛徒出远门,还有李白、杜甫、岑参等这样的文人到处游历。

而且清明时节春游踏青、重阳时候秋游登高这类民间郊游的习惯已经特别常见了。春秋两个季节的上巳节和登高节,大家结伴去郊外,观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要么设宴喝酒跟朋友相聚,亲切交谈,要么放声歌唱,充满情味和趣味,格调清新高雅,甚至达到了“帷幕聚集如云,绫罗绸缎众多,车马堵塞道路,香气飘飞翠色坠落,满路都是”的热闹场面。

另外,商人到处经商旅行,足迹遍布全国。还有士人的为官游历,外交使节因公务和考察进行的旅行,以及游侠等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

在他们当中,出现了耶律楚才、常德、拉班扫马、汪十渊这样出色的国际旅行者,还有明代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以及足迹超过万里的徐霞客,这些人都造就了世界旅游史上的奇迹。

这些旅游活动全都靠帝王巡游才得以发展起来。

但凡帝王巡游到过的地方,就有好多珍贵的历史文物留存下来,而且各地有关帝王巡游的传说,更是成了流传千古的美谈,这一切都变成了后来可贵的旅游文化遗产。

[1][2]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

[3][4]JJ匪固.《汉书》[M].中华书局,.

[5]萧统.《文选》[C].中华书局,.

[6]《隋书》[M]中华书局,。

[7]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M],由中华书局出版,时间是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sh/15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