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古镇,曾名白沙续七扬州江都大桥
小编在今年()4月份从浦头镇刘荣山先生处获得两份资料:一份是位于浦头镇高汉韩桥村(今联桥村)的县(区)级文保单位广福庵内的《建广福兰若小记》石碑碑文,一份为江都东乡宗氏族谱中宗惟豹与徐夫人画像后高僧元度的题词。经研究,这两份历史资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大桥镇曾名“白沙”的史实。 广福庵 宗惟豹,原高汉乡韩桥村人士,是江都东乡宗氏十世孙。出生于康熙十四年()。他自幼聪慧,年纪轻轻地就进入清廷最高学府国子监求学。饱学归来,受家庭和信仰的影响,与沙门大权衡禅师相交。后因体弱多病,于康熙四十四年()早逝。弥留之际,便向朱、徐两位夫人交代,愿将家中两排十间祖屋舍宅为寺,并将家中田地若干施为斋田,寺名便为“广福庵”。 建广福若兰小记碑 广福庵建成后,他的生前好友高僧元度,受宗的两位夫人所托,于雍正六年()撰成《建广福若兰小记》勒石立于庵内。碑文曰:“玆庵乃国学宗惟豹与沙门大权衡禅师交善,于康熙乙酉披荆结茆,延以供奉,迄今廿余年。予道经白沙,国学内眷朱、徐两善信,请为国学说冥戒,并祈法名。予因取名成证、成果,而说谒语……” 元度,字济生,号万竹山人。俗姓王,名尊素,安徽歙县人。清初著名才子。他善书法,工诗词,名著江南,著有《阅藏随笔》,《济生语录》等,其遗墨为中外所珍藏。后弃俗入空门,依扬州静慧寺木陈道忞大师剃度为僧,是册封国师玉琳通诱的第四代法孙,先后任扬州福缘寺,兴化景德禅寺,泰州雨声寺住持。 家居安徽的元度法师之所以能与江都高汉乡的宗惟豹相识相知,宗氏族谱中元度法师在宗氏夫妇画像后的题词为我们揭示了真相。 宗氏族谱中的元度为宗惟豹夫妇的题词是:“昔年会会,今又重逢。语而不语,各自西东。说戒持兕,因又不同。究其实相,原是一宗。听其讲学,学忽成空。空到五十六载,露出本地家风。随人礼拜随人看,一味欣欣展仪容。雍正五年丁未春,因请说幽冥戒,议此以题惟豹老道翁,成果玉照,祖望元度识。” 从元度法师的这段文字中,我们可知: 元度少时亦是举人出身。在进京会试时,与国子监生宗惟豹从相识,相交到相知,结下一段友谊。然而,两人均在科考场上落第。后来,一个出家为僧,一个回乡耕读,但依旧常相往来联系。尤其是元度欣佩惟豹的学识,从中获益匪浅。从表相上看,两人是迥然不同,但究其实相,最终不还是同归于一宗,都豁然开悟,皈依菩提了。只是这次相逢,两人阴阳相隔,对着你的画像,是有话说却无法可说啊!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建广福若兰小记》碑文。文中说,广福庵缘于国子监生宗惟豹与大权衡禅师交往深厚,于康熙乙酉(四十四年,)舍宅为庵,请来佛座供奉。未几,宗惟豹病逝,至今已二十余年了()。这次我取道“白沙”,到达韩家庄时,老友的两位遗孀请我为国学做佛事,并为两夫人赐以法名,以便在家修行。我为两位女信徒分别取名成证,成果,而后点化之…… 元度法师在文中提到“道经白沙”。这“白沙”又是哪里呢? 原来,元度法师之兄在扬州一带经商,元度亦常居扬州。在为扬州静慧寺木陈道忞大师收为关门弟子后,即于雍正元年()在清八大名刹,扬州南门外的福缘寺任住持,雍正二年()又受命转兴化南门茅山镇景德禅寺任住持(该寺为宋代全国唯一以皇帝年号敕建的佛教寺院,赐以同样年号的,另有江西景德镇),雍正四年()又转任泰州九龙镇雨声寺住持。期间,他常往来于扬,泰之间。从扬州到泰州,大体有两条通道。水路,沿盐运河经仙女庙,宜陵直达泰州。陆路则经仙女庙,大桥镇,继续向东达泰州。而从扬州到泰州,要途经高汉韩家庄与宗惟豹交游,或应宗二位夫人之请的话,则是如元度文中所说,从陆路道经“白沙”。 这说明:在江都东乡,确有一个曾经名为“白沙”的乡镇。而纵观江都东乡的乡镇,历史上称为“白沙”的,唯有大桥镇这一古老集镇而已,别无其他!由此可见,大桥古镇,曾名白沙,这是显而易见的。(朱毓麒) 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dushizx.com/jdjji/15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扩散扬州发布疫情防控最新通告
- 下一篇文章: 地下精彩进行时,这里将成为江都经济发